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MCC数据库的研制及产业化——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产生的历史背景、研制的目标与方向、生产管理、产业化道路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简述中文未登录词识别研究现状,结合中文生物医学领域词长分布和构词特点,提出以N-gram为基础,综合利用领域词典、语料和规则的中文生物医学领域未登录词识别方案,并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药学期刊数据作为样本集进行实验,效果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3.
对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中常用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的期刊资源进行了对比分析,客观地描述了各数据库的收录特征以及数据库收录高质量期刊、医药卫生核心期刊比例和重复情况,并对数据库的未来发展做了SWOT分析,以期能为从事医药卫生科技查新人员和文献数据库研发人员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MEDLINE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医学文献数据库。自1998年以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召集国际知名的医学及情报学专家组成“文献选择技术评审小组”对MEDLINE收录文献进行引证评价并做相应调整。可以说,它所收录文献基本上代表了当今全球医学领域最高水平,反映了生物医学最新的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生物医学界也公认MEDLINE所收录的期刊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期刊资源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介绍我国四大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期刊资源的收录范围、分类体系、检索功能、结果处理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情况作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对上述数据库的选择与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二次文献数据库对于来源期刊的遴选标准直接影响着二次文献数据库的质量和影响力.文章比较了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异同,就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二次文献数据库ISI、EI和CSSCI、CSTPCD的选刊标准,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在综合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次文献数据库选刊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董玲 《图书馆学刊》2002,24(6):48-49
依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对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1994年-2001年发表的医学论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价了该院近年来研究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数据库的报道时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第三版),针对其收录的中华医学系列期刊42种,分别利用4种与医学相关的国内有名的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分析数据库收录的这42种期刊的报道时差。结果发现中文数据库的报道时差较大,这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CBMdisc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光盘数据库,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之一(收录1978年以来16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该数据库检索途径多,包括主题词检索、关键词检索、分类检索、期刊检索、索引检索等,其主题词途径检索是在几个中文数据库中独有的,其主题标引依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SH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医学二次文献数据库作为医学科研工作重要的检索工具,应向收录文献信息内容丰富化、检索系统智能化、集成化、提供强大的全文链接和个性化等全方位功能服务方向发展。本文对未来生物医学二次文献数据库的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其应具有的各项功能和服务,旨在为我国生物医学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朱令俊 《档案与建设》2020,(2):30-34,13
数据驱动下的档案知识发现以大数据为驱动力,探索档案数据结构转变,利用数据可视化、建模、算法洞察理解档案信息资源,从档案领域中创新知识生产方式。文章立足数据背景明晰档案知识发现的概念涵义,以数据驱动为主轴解析档案知识发现的基本程式,从数据层、逻辑层、应用层、表示层构建档案知识发现的内容框架,具体阐述档案数据转型的递进过程,以数据思维、网络思维、用户思维探讨档案知识发现的实现路径,助益档案机构推动知识共享与服务。  相似文献   

12.
陈峥 《图书馆》2021,(3):90-98
UGC大数据中有许多前互联网时代难以获取甚至无法获取的资料,并且避免了通过传统方法获取数据的诸多缺陷,因而被作为一种新的资源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开展这类研究,UGC大数据的质量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本文从信息生产特点、信息传播过程、信息检测识别技术等多个角度,对UGC大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析。研究发现:UGC大数据存在自身特有的缺陷,网络信息空间并不能完美地映射社会现实空间;将UGC大数据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自然性和准确性。因此,具体研究需要对数据质量进行预判和检验,并采用与传统研究方法相结合等策略来应对。  相似文献   

13.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data is fundamental for research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cited as textua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However, issues like data citation, handling and counting the credit generated by such citations, remain open research questions.Data credit is a new measure of value built on top of data citation, which enables us to annotate data with a value, representing its importance. Data credi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new tool that, together with traditional citations, helps to recognize the value of data and its creators in a world that is ever more depending on data.In this paper we define data credit distribution (DCD) as a process by which credit generated by citations is given to the single elements of a database. We focus on a scenario where a paper cites data from a database obtained by issuing a query. The citation generates credit which is then divided among the database entities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the query output. One key aspect of our work is to credit not only the explicitly cited entities, but even those that contribute to their existence, but which are not accounted in the query output.We propose a data credit distribution strategy (CDS) based on data provenance and implement a system that use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data citations to distribute the credit in a relational database accordingly.As use case and for evaluation purposes, we adopt the IUPHAR/BPS Guide to Pharmacology (GtoPdb), a curated relational database. We show how credit can be used to highlight areas of the database that are frequently used. Moreover, we also underline how credit rewards data and authors based on their research impact, and not merely on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This can lead to designing new bibliometrics for data citations.  相似文献   

14.
数据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灾害、软硬件损坏、人为错误、电脑病毒等都有可能造成数据的破坏,以致影响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在数据安全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数据备份是图书馆数据安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重点论述了图书馆数据丢失的原因、数据备份的必要性、方法与灾难恢复的手段 ,以及数据备份的基本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献计量分析中的数据准备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准备工作是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它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清洗两个方面。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的客观性。通过几个检索案例对比分析发现,数据准备工作在文献计量分析研究中十分重要。研究者可从以下4个方面改进数据准备工作:分析信息需求,选用合适的检索方法;掌握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尽量提高查全率,及时补充遗漏数据;删除误检数据。  相似文献   

17.
科学数据仓储是未来科学数据出版的主导性媒介之一。本文以数据出版流程为切入点,从数据提交、数据存储、数据审核和数据发布4个方面对科学数据仓储的出版功能进行分析,试图为规范科学数据仓储的出版功能提供建议:建立以自助提交为主的提交模式,制定本仓储科学数据质量审核标准,施行自动审核与人工审核并行的质量审核方式,采用多渠道发布数据集,为数据集提供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相似文献   

18.
庞楠  薛卫双 《图书馆》2021,(1):92-98
大数据作为多重属性复合的新兴产物,为图书馆的信息数据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同时也给数据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结合SWOT分析法,解析并构建了数据生态系统,旨在改善图书馆生态系统中信息数据的应用效率,并进一步探讨数据治理的路径,以期为图书馆数据治理系统的理论研究及数据管理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异构数据源数据转换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企事业单位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 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 从而导致“信息孤岛”的不断产生, 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本文介绍了在Visual C+ + 环境下如何实现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库集成、直接查询的方法, 有效地解决了异构数据源情况下的信息资源交流共享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国内数据素养研究文献的梳理,提出了数据素养是大数据时代个人及组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的观点,以期促进全社会形成人人皆应具备过硬的数据素养的共识,并构建以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图书馆、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为主体的数据素养提升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