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为研究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这一图书馆以及用户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对使用移动信息资源的用户进行指标重要度调查,利用加权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计算获得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该图书馆还需要在服务手段、移动资源、检索系统、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加强和创新,提高其移动信息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移动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三网融合所带来的新信息资源环境的基础上,针对移动信息用户的资源需求进行了调研,以分析结论为支撑平台构建了图书馆移动信息资源建设模型,以期实现对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率和资源的使用率,作者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使用偏好及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调查基础上,建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新模式具有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和鼓励用户参与建设的特点,同时要求高校图书馆采取多种方式对用户参与建设的移动信息资源进行评价、选择、采集规划以保证资源的质量及资源上传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已有模式的改进,具有用户参与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网络平台,一方面满足了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优化了馆藏,提高专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工作的提升。结合用户的学科专业或兴趣爱好开展用户参与的移动信息资源建设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新浪微博中以"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认证用户搜索,搜索出有实名认证的图书馆微博帐号。以粉丝数为依据,选取排名前10的图书馆微博,分析微博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对微信进行抽样统计,筛选出7家图书馆,分析微信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最后,对微博与微信在图书馆中应用的融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许建红  肖花  戈婷婷 《科技广场》2012,(10):149-153
本文分析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关键技术,接着比较分析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基本模式,最后阐述了面向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业务整合情况及面向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集成服务及其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当前移动信息服务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模式,并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移动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之一,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即时通信产品,从开始就备受各界关注。首先分析了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开展的现状,指出在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引入微信和微信公众账号,分析它们的特点和用户行为;总结了当前微信公众账号应用的常见模式;然后说明和分析构建基于微信公众账号的信息服务方式,提出符合图书馆行业特点的信息服务平台设想,分享了我校图书馆使用微信服务平台的经验;最后分析了微信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玉红 《现代情报》2014,34(3):78-81
以110所211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调查发现,移动信息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应用,110家图书馆中已经有56.4%图书馆开通移动服务;目前WAP和短信服务仍然是移动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但是近两年移动图书馆客户端服务发展较快,在开通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中有66.1%的图书馆已经采用客户端的方式提供服务;图书馆使用商用软件作为移动图书馆系统已成为主流,使用自行开发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图书馆已成为少数;与早期的移动服务大都针对OPAC系统的服务相比,近年针对电子资源的服务逐渐增多;图书馆移动服务整合揭示及推广有待于更好地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信息服务市场有了重大的变化,而读者的阅读方式也已转为移动阅读。因此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必须与此发展逐步融合,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力量,图书馆利用移动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地扩展和延伸自己的服务范围,及时为用户提供快捷、实时的信息服务,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推广率较低的现状,开展了基于微信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以微信为载体,设计了一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并利用开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Koha对该平台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平台构建成本低、易推广,为中小图书馆建设移动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概述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其微平台技术;认为移动互联网微技术使改变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把信息服务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功能融为一体、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延伸到手机上、进一步拓展图书馆信息服务成为可能。探讨图书馆微化信息服务的策略,认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丰富图书馆微信服务形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信息服务微平台、及时整合新的移动应用成果是其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2.
李建伟 《现代情报》2014,34(2):90-93
在目前的移动信息环境下,读者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加注重互动性以及以用户为中心。文章在调查分析当前信息环境中图书馆用户利用各种微应用服务工具的基础上,利用成熟产品作为基础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设,建设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微应用工具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功能模块,重点阐述主要设计思路与关键应用的实现。应用实践表明,提供图书馆信息咨询微信、微博服务,不仅更有效提高参考咨询的响应速度,而且更高层次满足读者用户新时期的信息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3.
陈晓杰 《大众科技》2012,(7):33-34,32
随着通信、无线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移动终端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加快,为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创造了前提条件.3G 是近年来兴起的前沿无线通信技术,其在图书馆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使用,将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形式和内容带来新的变化.文章分析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探讨了基于3G 网络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及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4.
移动信息服务的内涵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茆意宏 《情报科学》2012,(2):210-215
在对移动信息服务与固定信息服务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移动信息服务的内涵、特点、内外影响因素和服务模式。移动信息服务是面向移动用户通过移动/无线信息网络与手持移动信息终端向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包括主体模式、技术模式、内容模式、服务策略、面向用户的服务模式、即时服务模式、基于位置的服务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体系设想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面不断扩大,同时,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朝着纵深化发展。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服务功能上实现集成化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准。本文试图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在信息资源集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图书馆各种服务,为用户提供综合集成的信息服务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当前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和图书馆大数据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大数据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困境和不足,提出了移动信息服务优化方案,以便能够适应读者信息需求,做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云计算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强大的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等功能,图书馆是信息服务中心,云计算技术必将在图书馆应用并享受云提供服务.本文通过以云计算方式为手段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变革、改进和扩展,"云"图书馆服务模式将最大化利用图书馆资源,更加贴近用户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周波 《现代情报》2010,30(10):44-47
伴随着资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图书馆服务也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元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在面对图书馆发展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通过以云计算方式为手段对传统的服务模式进行变革、改进和扩展,"云"图书馆服务模式将最大化的利用图书馆资源,更加贴近用户不同需求,并衍生出更多新的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9.
喻心麟 《现代情报》2013,33(2):56-58
数字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是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与开发的新主题。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至今不到10年,总体上看,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能够提供的服务,大都从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平移过来,针对用户需求的移动服务系统开发,目前关注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移动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趋势,指出了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对用户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新一代移动数字图书馆功能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国外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及我国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丽  薛海波 《现代情报》2010,30(11):75-77
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移动信息服务成为21世纪的新潮流。国外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建设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国内服务模式却较单一。为推动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蓬勃发展,图书馆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更新服务理念,加强横向合作;构建具有灵活扩展性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加强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设;建立个性化图书馆网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