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9,(3):59-61
1940年11月-1943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转移到邢台西部浆水一带办学,浆水是抗大总校敌后办学驻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究其根源,在抗大总校到达之前这里已经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在"反摩擦"斗争中进一步巩固的抗日民主政府是抗大总校长期驻留的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人文资源,是抗大总校长期驻留的必要前提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20,(1):52-54
近年来,抗大陈列馆团队团结合作、敬业奉献,采取多种形式传播、践行抗大精神,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做出了重大贡献。抗大精神的"熔炉"作用,职业神圣感的鼓舞作用,团队归属感的吸引作用,内部管理制度的约束激励作用,共同构成了抗大陈列馆团队传承抗大精神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以为崇高理想而英勇奋斗为核心的"抗大精神"是"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的重要精神之一。"抗大精神"所蕴含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传承与创新"抗大精神"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追溯抗大一分校的历史,回顾抗大一分校的历史贡献,深入挖掘抗大精神与抗大红色基因,探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抗大一分校在沂蒙办学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注入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文化基因与思想根基,抗大精神是沂蒙精神的源头之一,与沂蒙精神根脉相系。抗大一分校扎根沂蒙大地办学六载,与滨海中学、滨海建国学院、临沂大学文脉相接。临沂大学上承抗大一分校之学脉,下续抗大精神与抗大红色基因之精髓,两校精神相承、血脉相因、基因相续,抗大学脉及抗大红色基因历经洗练而由临沂大学传承弘扬,成为新时代革命老区大学努力走在前列的不竭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谷瑞雪 《教育与职业》2007,(24):184-185
1940年,抗大移驻邢台浆水,与延安相比,办学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抗大联系实际,在继承延安抗大光荣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敌后实际,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实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办学方式,创出新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抗大"越抗越大".文章主要研究了抗大总校在敌后的办学情况.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5-17
抗大总校第七期,是敌后办学"正规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保证培养军政干部教育任务完成,总校在浆水不仅召开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保证抗大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而且还采取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周密教学计划,建立健全教与学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并取得巨大成功。这不仅奠定抗大敌后办学的特色,而且在抗大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根据中央指示,挺进华北敌后办学。于一九四○年十一二十二日到达邢台县浆水,抗大在浆水共培训了第六、七、八三期学员,达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一人。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奉命重返延安。抗大在浆水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她之所以能顺利地完成各项教育任务,为党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军政骨干,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的一环,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了第一位,不断开展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抗大在浆水纪念建校五周年时,曾对五年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其中有《关于培养知识青年的政治工作》、《抗大在各种情况下的政治工作》、《关于抗大知识分子的政治工作》、《抗大政治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等等。深刻而系统地介绍了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方针、方式、方法和特点等,至今仍然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为了继承和发扬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现将有关经验分别简述如下: 一、关子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做好知识青年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知识青年的基本特点,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绝大多数出身于受压迫的经济地位不可靠的小资产阶级,一般都富有革命性  相似文献   

8.
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培育军事干部的先河。抗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抗日战争伟大实践淬炼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抗大精神:听党指挥、忧国忧民的必胜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躬行实践、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作为红色文化谱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抗大精神蕴含着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加强对抗大精神的理论教学研究、借助实践增强体验效果、创新方式方法等形式,探究抗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路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抗大总校在邢台浆水办学两年多,积极参与和支援根据地建设,不仅提高了人民抵御日寇的能力,并为邢西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红色文化具有导向、冶情、铸魂、励志等德育价值。为了促进红色文化德育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自觉构建红色文化与课程统整、教学贯通、主题融合的"三位一体、多维联动"教育机制。一、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红色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涉及"红色"与"文化"两个词语。对于文化,人们众说纷纭,我们可以存而不论。"红色"本来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青年应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念,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新时代,通过加强红色文化认知教育、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强化红色文化校园实践等路径,可有效增进"00后"大学生的红色文...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位于邢台市西部前南峪,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及"抗大"学员生活、学习和战斗的地方。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大"培养出少将以上军官240余名,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卓越功勋。"抗大"陈列馆内陈列着自1936年"抗大"建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建校史和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2001年"抗大"陈列  相似文献   

13.
仪式化传播的核心是"共享信仰",这一文化传播理念克服了传统传递观的弊端,是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引入的新型传播理念。促进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需要把握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的"场域"特征,加强红色文化的仪式化"编码",通过"事件传播"和"日常传播"相结合的形式促进红色文化广泛传播,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4.
项目组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开展了研究,通过学习及整合,从资源库构成(英文红色故事、英文红色歌曲、英文红色家书、英文红色话剧)及资源库应用(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中讲江西英文红色故事、唱英文红色歌曲、诵英文红色家书、演江西英文红色话剧)两方面建设了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库,在红色文化教学中传递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力量,在红色文化实践中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赓续江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中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载体,可通过红色遗址、红色故事、思政课堂、实践课堂、新媒体等进行传播.通过有效整合各种红色资源,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增加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用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通过强化、积极关注、榜样作用等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深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口口相传的传承内容。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站在国家政治与文化发展的高度上思考和分析"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并结合重庆"红色"文化保护现状,提出了"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应以尊重历史为指导思想,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系,结合地域特色,统筹规划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中,"红"这个颜色词蕴涵的文化意义极为丰富,中国人爱红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本身鲜艳醒目,但更重要的是红色有着深层的象征涵义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中国人红色情结的起源、"红色"的象征意义及中西方文化中"红色"之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红色文化的传播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红色资源开发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第二小学把"二七精神打底,红色基因铸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将二七精神的内涵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融合,贯穿于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中,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9.
《嘉应学院学报》2020,(3):66-71
在对梅州红色资源实地考察和与闽、赣部分市县比对借鉴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红色文化促进梅州原中央苏区发展的若干思路:一是设立"梅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升梅州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开设梅州红色文化专栏,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梅州红色文化宣传推广平台;三是建立"一心四区八基地"空间布局,打造红色文化产业品牌;四是将梅州红色文化与多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红色文化产业体系;五是建立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创新之举。梁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价值,将其资源开发与保护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发展新时代教育的必由之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红色文化精神引领青年创新创业,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用红色文化资源充实创业教育内容,有序搭建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通过红色文化进课堂,营造校园红创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红色资源进实践,创建高校创新创业育人基地,识别创业机会;红色品牌进项目,促进"产学研"转化,提升红色资源经济效益,实现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助力红色文化有效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