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书架     
本书重点研究的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留美教育,即从1847年容闳赴美到1949年大约100年的留美历史。这期间的留美生大约有13000人左右,在出国留学生中,人数仅次于留日生。留美生以其文化品位高,知识结构新。对中国社会有诸多深远的影响。本书努力把握百年留美教育的发展过程,从宏观上勾勒出留美学生的轨迹;同时下大力气探索留美生作为一个群体的内部结构特点,分析他们在近百年的中国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影响,总结留美教育的成败得失,探究留美生与中国近代化或现代化的客观联系。本书为国内近年来少有的一部系…  相似文献   

2.
留日和留美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比较研究马永斌刘文渊中国留学史是中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多世纪以来,数逾10万的留学生远涉重洋,前往异国他乡,艰苦求索,以实际行动加强了东西文化交流。他们肩负着西学东渐和华风西被的双重任务,他们是吸收外来...  相似文献   

3.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者,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民国成立后至抗战前,在大学任教的留美归来的学,秉承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创立新系科,编写新教材,组织科学学术团体等,对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与科技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赴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后,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积极传播科学,组织科学社团;传播新思潮,开启新风气;发展科学,创立学说;兴办产业,服务社会;走向世界,开展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前后归国的留美科学家是中国近现代留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多为抗战后期由国民政府选派赴美留学,学成后怀着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冲破重重阻碍回到新中国。在新旧时代转换的历史关头,留美科学家们的人生抉择,反映出他们内心情感的升华,即从朴素的爱国救国情怀升华为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用科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倾心奉献的实际行动。而这一情感的升华,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留美教育博士刘萍,今年夏天带了一个由美国的大学教授和大学生组成的20余人的中国教育考察团,回到中国,考察中国的教育。“死记硬背”很有必要。美国的基础教育是不是不行呀?因为,那些从中国出来的孩子们,即便在国内读的慢班,一到美国念书,学习成绩都能在班上风光一番。而那些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倘若回国,很可能成为留级生;他们的学习,很难跟得上国内的同龄小朋友的水平。这和西方的教育传统有关。西方的教育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倡导让孩子学“有意思、有兴趣”的东西,结果,课堂纪律松懈,孩子的基础知…  相似文献   

8.
留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留美教育,在留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留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留美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把握其发展脉络,同时,试图通过回顾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育,能对积极稳妥地做好新时期的留学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形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留美教育高潮,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留美教育在制度、专业、形式和生源等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而且这个时期的留美教育在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本时期留美教育的进程,阐述了留美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留美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以及文化变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留美热潮,为近代我国留美教育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这一国际国内政局动荡时期的留美教育,对新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然而,由于受当时国内政局的影响与国民政府在留学问题上所采取的服务于短期利益的实用主义政策,使得该时期的留美教育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台湾的留美学生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中的一部分。当时包括公教人员的进修、军官的培训,此类人员属短期性质,与学位无关。此外大多为学生赴美,分为自费、公费两类,都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留学考试。公费生通过留学考试以后,还要参加教育部门的讲习会,了解中国各方面情况,以便以后在国外作中外文化交流之用,还要呈缴学成归来的保证书。1950-1970年代,台湾赴美人员总数在25000人左右。到1971年,返台者2341人,1971-1981年,返台总数为19639人,其中大部分为学生。滞留未归的文科学生多数成为美国高校东方图书馆和东亚系的专职人员,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而理科学生基本上任教于教育机关及其他部门。回台的学生对台湾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起飞有较大贡献。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20多人;丁肇中、李远哲等获得诺贝尔奖。此期台湾留美政策有摇摆不定的缺点,留美学生过于重视理工,忽视人文。中国150多年的留学史以美国为中心,值得多加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清末民初山东省留美学生群体进行归纳分析,从留美学生的籍贯、文化背景、就读美国大学三个方面对这一群体进行简要评价。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归纳出近代山东留美学生群体的一些显著特点,完善对近代留美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留日学生作家和留欧美学生作家这两个特殊的群体。留美学生作家在文学理论创新上先声夺人,而留日学生作家则在创作上显示了新文学创作的实绩。他们虽然存在着差异性,但其最初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西方化的引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无论其引导者是支持还是反对皇权。对于清政权,留学生是革命派还是支持派,取决于他们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看法,即清政权是否能够强大或是无可救药。19世纪的最后20年,传统的士绅和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仍然希望改革清政府,但到20世纪初,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坚信推翻清朝统治是拯救中国的唯一手段。他们在留学期间,支持或是反对其留学国家只是他们个人经历的部分结果,而中国与东道主国家的全面关系则更具重要性。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长期侵略和中美相对友好的关系是留美幼童支持美国而留日学生反对日本的更具决定性的原因。留学生没有盲目热爱或仇恨所留学国家,他们是客观公正的观察者和评论者。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技术的教学新模式:投入学习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凯斯利提出的投入学习理论强调,为了能有意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需要与他人互助完成有价值的任务。这样的学习活动有三个成分构成:发生在群体背景中、基于项目的、有外在的关注。信息技术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留美幼童与近代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教育有两方面的贡献:第一,在学校教育方面,破旧立新,造就大批新人才;第二,在家庭教育方面,革故鼎新,倡导近代新风尚.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嘉应州大批学子赴日留学。在留学过程中,他们接受并开始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回国后,他们不仅积极投身革命,还从事近代教育,对家乡乃至中国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班教学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春燕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7):50-53,68
小班教学是美国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一些研究人员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许多州开展了小班教学实验或者推行与此相关的计划。美国小班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实施小班教学能够使教师给予每一个学生更多的关注时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9.
庚款留美始于1909年,庚款留学生在国家民族重重苦难与西方坚船利炮重击下走出国门,在求学中自觉完成自我建构。他们通过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不断提升国人形象;通过创建学术社团,参与美国社会活动,完成自我的社会角色建构。留美生将所学所获用来改造中国落后的一面,推进中国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发展,为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安徽是清末留日学生大省之一。其留日学生有姓名可考者共计171人,大多为官费生。安徽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除受全国留日大潮的影响之外,还与周边环境的作用,清末推行新政对大量新式人才的渴求,官绅和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推动等有关。安徽留日学生不仅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受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影响日后安徽的政治改革、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等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