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人从宋词中总结出的离合之法可分两类:一类是指写景抒情词中景语明离而情脉暗合的创作技巧;另一类概指宋人咏物词中一笔两到、物离神合的表现手法。其他所谓“层层脱换、笔笔往复”、“不犯本位”等技法与离合手法之间实为异名同实之关系。清人借鉴时文理论,以“离合”这对范畴将宋词中不自觉的创作现象总结、提升为一种自觉的创作理论,这样不仅有效推进了清词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宋人在清代的传播情况。此类法则的提出也表明清人对词体特性与主体性情间关系的把握已达到一种辩证的深刻。  相似文献   

2.
《宋词三百首》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宋词选本,但由于朱祖谋论词文字极为少见,其选旨、选心仅能通过况周颐等人的评价来揣度一二。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三次增删的比较及其圈点的分析,可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该选沉郁静穆的特色,体会隐于其后的编选观念,亦可藉此一窥选者以"重、拙、大"为旨归的编选宗旨,是理解朱祖谋词学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的研究包括文学创作史和文学接受史两方面。对文学接受活动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文学史发展的动态过程。而对清代词坛而言,唐宋词选本深刻地影响了清代词学的走向,故本文以《绝妙好词》在清代的接受状况为个案,考察其在清代的接受和传播情况。《绝妙好词》重行于世当是在1678-1684年之间,其在清代接受活动的对象主体主要是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正是在对前代词学的接受吸取中,清代词家逐渐完善了自己的词学理论,清代成为一个词学空前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从明清两个时期《花庵词选》的流传与接受过程中探究其词学批评价值。分析《花庵词选》在明代的流传与接受,梳理清代词学名家在选词文本的思想性、词题和选词风格的不同观点,阐明黄昇在词选本中的评点和不拘一格选词的词学批评观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宋风行,宋诗选本的编刻亦随之兴盛。为保障选本的编辑质量,选家在稿源的获取上煞费苦心:或沿用家藏、购买、借抄等传统方式;或采用征稿这种颇为新颖的做法;或以已有选本为祖本进行二次选编,体现出稿源多样性的特点。而清人宋诗选本的大量刊播,又从文本上为清代宋诗运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文献支撑,成为宋诗派宣扬其诗学思想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誉满词坛,宋人对李清照词已有认同,誉其为"易安体",明代词论家认为她是词之正宗。清代词学复兴,清人对李清照的词也是格外推崇的,词论家们推之为词坛的皇后,婉约派之宗主。从宏微观接受以及传播的角度对李清照词于清代的接受与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李清照词正是在清代完成了由体入宗再到派的历史定位,从而最终确立其在词史上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7.
经过清初关于宋词是否统一叶韵的争论以后,清人普遍认为宋词有韵可循。在宋代词乐消亡以后,词韵更是成了保持词体音乐特性的重要质素,所以清人纷纷选取宋词名家之作来归纳韵部,撰写韵书,以此表达自己的词体观念与词学思想。尽管他们都标榜以宋词为据,却都未穷尽,故而不免又有宽、严之争。,清人对宋词用韵的研究虽未完全探得宋代词韵之本,却在客观上普及了词韵观念,规范了清词用韵,完善了清代词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8.
叶韵是词的重要特性之一,但唐宋至明,词韵向无专书。沈谦《词韵》是清代词学建构中关于词韵建构的开山之作,标志着词韵问题正式进入清人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词史地位和理论意义。在作词层面,《词韵》总结宋词的叶韵规律,为清人提供了可依之矩;在词论层面,《词韵》对词韵的探讨,进一步廓清了元明以来词曲不分的局面,推尊了词体;在词韵学层面,《词韵》引发了清人探讨词韵的热情,推动清代词韵学走向繁盛和成熟。  相似文献   

9.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曾经为宋词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在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柳词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们以《人间词话》来衡量柳就会发现,其实柳永词的创作成就多处符合《人间词话》的评词标准。然而,通本《人间词话》似乎有意对柳永及其词避而不谈。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无论著论及。从《人间词话》可以看出,王国维对柳词不重视甚至心存偏见之原因在于尚好古雅、鄙夷娼妓词。  相似文献   

10.
《古文约选》是桐城派始祖方苞为当时国子监学生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它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主要选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其中评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以及古文创作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促进了方苞“义法”说的广泛接受,对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词选对女性词人的选录在中国女性词史乃至整个女性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宋人词选中,李清照词备受青睐和关注,但女性词人群体整体上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明代中后期,随着女性词坛的活跃与词选家女性意识的增长,女性词人群体受到关注,出现了第一部女性词选《名媛诗纬初编诗余集》,其编者王端淑关注本朝的女性词创作,并且着意提升女性作家的文学地位,这一演进历程颇堪玩味。  相似文献   

12.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邹祗谟是清初著名文士,工于填词。他的词学活动主要是与毗陵、广陵一带的词人交游酬唱.这对他本人的词风和清初的词坛都有很大影响。他编选的《倚声初集》,为清代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宋代的《时贤本事曲子集》到清代的《词本事》,在中国词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丰富多彩的词本事.这些词本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人用作词诠释的史实依据.本文认为,这种以词本事为词诠释依据的诠释方法,虽能帮助人们了解词人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的内容;但这种方法显然不利于诠释者主动介入文本、对文本开展创造性的阅读,并导致宋词作品意义的诠释走向单一与封闭的倾向.现代词学研究,应淡化这一诠释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临桂词派崛起于晚清词坛,但其渊源可追溯到清代粤西文化及其粤西词兴起与发展。粤西地区及其临桂是人杰地灵之地,至清代在政治、文化、文学、教育、科举诸方面突飞猛进,形成临桂词派孕育环境与文脉传统,尤其粤西文人词人形成相互影响群体,积极推动临桂词派产生及其领袖王鹏运、况周颐的成长,这既充分说明临桂词派发生的重要原因,也集中表现出粤西文化及粤西词人群体在词学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社的词创作在清末民初的文坛有相当影响,而他们的史词则更值得注意。南社史词的焦点集中在对历史的感触、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忧虑,这种以"觉世"为目的的文学,尽管有的从单纯的文学角度来看似乎价值不高,但是这些对于认识当时社会的立体影像,仍然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宋金华词人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浙江是全国诗歌重镇,名作荟萃,大家辈出。其中,浙江词创作和词人的表现十分突出。若从更小的地域范围看,金华词人颇具浙江词人的典型特征,其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浙江词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水平。两宋时代分期的文化意义十分突出,金华词人的个体成就和群体贡献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学成就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9.
邹祗谟与王士禛共同编选的《侍声初集》是明清之际一部汇合众流、备陈诸体的重要词选,对词坛繁荣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一部选本性质的总集来看,其主要功绩在于搜罗保存一代文献,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首先,《倚声初集》的编选者将明清之际的词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在明清之际词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探讨明代后期词的意义,并且认为清代的词学复起振衰,实始自明代的嘉靖年间。其次,由于编选者亲历易代之际,具有故国之思,故对那一段特定的历史具有了解之同情,对所录作品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命意。复次,《倚声初集》所选明末词作基本上是文坛风貌的真实记录,真切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词学发展的历史。总之,清代词学是建构在对明代词学批判与继承基础之上的,《倚声初集》鉴于明代词学创作的一些弊端。于词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与建构,对清初词学发展与词风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