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民文学》第9期,看一篇罗伟章的《奸细》(中篇)足矣。 这两年一直看《人民文学》,罗伟章俨然“熟人”矣,但要问到如何评价他的写作,还是让人颇费踌躇。从《我们的成长》的朴素,到《大嫂谣》的真切,再到《变脸》的干瘪,罗伟章始终在“成长”也在摇摆。尽管“底层文学”一再升温,而罗伟章已俨然成为其中的“主力作家”,我们却不愿意看到一个新作家为了赶潮流而牺牲文学上的真正成长。  相似文献   

2.
从1949年到1966年,作为权威文学杂志的《人民文学》-直重视图像的视觉表达.这里通过对发表在这一时期《人民文学》杂志上的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分析,阐述在功利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图像如何成为《人民文学》杂志建构民族文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人民文学》是反映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变化的权威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头题小说,更是地位重要,涉及作家众多,而有几位作家特别受到刊物的重视,如蒋子龙、王蒙,从这两位作家的头题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人民文学》的编辑方针,更可以探究传统与创新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交织冲突。  相似文献   

4.
《人民文学》是反映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变化的权威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头题小说,更是地位重要,涉及作家众多,而有几位作家特别受到刊物的重视,如蒋子龙、王蒙,从这两位作家的头题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人民文学》的编辑方针,更可以探究传统与创新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交织冲突。  相似文献   

5.
文学期刊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当代文学期刊不仅能及时地为作家提供刊发新作的场地,而且还将全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家加以集中有序的管理,以建立有着统一路线的文学格局。创办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即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1949-1955年即"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为贯彻执政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而呈现出主流叙事的基本特色,它严格遵照体现国家主流意识的办刊原则来保持它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基本风貌。《人民文学》对其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是通过其号角式的时政性理论、旗帜式的主旋律创作与长矛式的运动化批评来实现的。主流叙事是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这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掌控和指引文艺刊物的直接效应。《人民文学》在引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主潮的同时体现了建国初期的时代氛围对它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潇 《文教资料》2020,(8):20-22
《人民文学》是拥有中国文艺界重要话语权的刊物,创刊于新中国成立之际。它是最具权威的国家级文学期刊,传达着主流文艺思想,引领着国家的文艺风象。纵观1976年至1978年间的《人民文学》,探析社会变迁背景下这一时期《人民文学》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逐步确立真实性规范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第5期《人民文学》刊登了2个中篇、3个短篇。毕飞宇《相爱的日子》(短篇)与袁远《一墙之隔》(中篇)取材城市生活,以人与人之间隔膜、荒谬、却不乏辛酸的关系为情节主线,颇有现实气息。毕飞宇的《青衣》、《玉米》所有的劲儿都绷在人物心理上,外界的风吹草动左右着人物的心境。人物的举手抬足,都活脱脱是心头一出戏。这篇《相爱的  相似文献   

8.
《人民文学》自1949年创刊以来,以文学的形式记载并参与着中国社会的复杂进程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她展示并记录着中国当代各个时期的最高创作水平和文学成果,不断地推出着卓越的人才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评奖/征稿"启事作为读者、作者、编者相互沟通、交流与对话的窗口,也在二十年的风雨中成长起伏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见证着新时期《人民文学》的成长历程。二十年间的评奖/征稿启事大致可分为:评选阶段、创作阶段、综合阶段和转型阶段。  相似文献   

9.
北大评刊(2009年第6期)——看《人民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最后一期的文学期刊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人民文学》第12期的"海外新华人作家专号"。近几年来,新海外华人的创作实力逐年上升,上年度的中短篇佳作已与大陆文坛有分庭抗礼之势,本年度无论长短篇都几占半壁江山。"专号"是其实力的集中展现,其中,陈谦的《望断南飞雁》(中篇)、陈河的《沙捞越战事》(长篇)、袁劲梅的《老康的哲学》(中篇)都堪称力作。  相似文献   

10.
2017年,《人民文学》卷首语继续肩负"国刊"的文化使命,从作品推介、内容书写都恰切地反映了国家层面的文学主张,传递了积极向上、健康有力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向度,可谓文心纯正。同时其通过充满跳跃感和心灵情思的文字编织,建构了别致新颖、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天地,涌动着编者盛满温情与关怀的诗心。而其短小精致、朗然大气的版面布局则表征着力求完美、细处见真的设计匠心,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政治意识、文学意识和设计意识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独有的编辑特色,也激活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1.
第7期《人民文学》以陈忠实《李十三推磨》(短篇)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余下杨少衡《前往东京的关隘》(中篇)、麦家《四面楚歌》(中篇)、及张楚《细嗓门》(中篇)诸篇,则难尽如人意,且隐约可见作家在流行趣味束缚下,创造力与情感的缺乏。  相似文献   

12.
《人民文学》的岁末作别,有奉君橄榄之美。如11期曹征路的《真相》(中篇)、须一瓜《西风的话》(中篇)、12期滕肖澜的《你来我往》(中篇)虽难言惊艳,可禁咀耐嚼,让人回味生津。  相似文献   

13.
论文针对文学只与少数人有关的片面观点,提出人民才是文学存在的主体,并对文学人民主体性的内涵和理论根据、文学人民主体性的复杂历史表现以及社会主义为文学人民主体性开辟了新的时代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15.
继《风声》之后,《人民文学》二度刊出了长篇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小说延续了《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严歌苓创作中着力塑造隐却自我、性格执著、长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一脉,向读者奉献出“地道”的日本女子多鹤和地道的中国女子小环这个形象。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人民文学》英文版试刊,中国大陆的中国文学英译终于结束了一个长达十年的没有国家级期刊的时代。该文通过这本英文名为PATHLIHGT的期刊诞生背景,试刊情况的梳理,对该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该刊的长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第7期《人民文学》最值得注意的是《断桥记》(晓航,中篇)。以“智性写作”风光独具的晓航这几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势头,此篇则显示出一种明显的创作转型:从早期结合通俗故事元素探讨哲学科学命题的“智性写作”路数(以曾获鲁奖的《师兄的透镜》为代表),转向探讨当下社会现实核心命题的“寓言式写作”。  相似文献   

18.
自年初扩版以来,《人民文学》走势一路坚挺。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2、3期连载)和张翎的《金山》(4、5期连载)两部长篇大戏一直挺进年中,中短篇也不乏出色之作。可惜缺少长篇压阵的第6期,中短篇也缺压阵之作,显得稍弱。  相似文献   

19.
伤痕-反思文学是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主要潮流。它以个人记忆的方式书写了国族的艰难与创伤,开创了当代制度性反思和批判的先河,建立了新时期文学的悲剧格局。复刊后的《人民文学》是这股思潮的发源地和最主要的推手,编辑群体的胆识与观念的转变,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又走在时代的前面,自主性地探索文艺的发展,作家群体和文学编辑群体成为这段文学史的共同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本期最值得讨论的是《人民文学》第600期"新锐专号"和年初改版的《青春文学》。"国刊"的特别关注和老牌青年刊物的明显转向显示出传统期刊的危机意识和突围意识。而在"青春写作"自行发展且如火如荼的前提下,如何在接纳、借鉴、比拼中重建自我定位,对勇于探索的文学期刊是难事也是大事。因为这关涉到在未来"资本为大"的文学格局中,精英文学如何占位和传承。此外,本期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作品。晓航的《断桥记》(《人民文学》第8期)、徐则臣的《逆时针》(《当代》第4期)、唐朝晖的《仪式》(《花城》第4期)分别以寓言、写实、心理分析的写作方式解读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病症,刘水清的《羊角畔的小伙》(《大家》)以沈从文式的笔法再度搭建了一个世外"边城",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都市心象,值得一看。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选摘期刊点评,"《人民文学》600期新锐号评论专辑"和"新版《青年文学》评论专辑"另文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