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晋郭璞的《游仙诗》的具体篇数和古学史上的价值历史上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在几部高校教材中的说法不尽相同。经过论证,郭璞《游仙诗》应为二十一首,其中十篇较为完整,其余为残片。在学史上与风靡当时的玄言诗是完全不同的,乃是“坎Lan咏怀”之作,应与阮嗣宗之《咏怀诗》作等量观。  相似文献   

2.
刘俊凤 《考试周刊》2008,(8):140-142
中国诗歌历来缘情言志,玄言诗以其浓厚的说理特点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它因此也难以得到研究者的赏识.后人往往根据它"理过其辞,淡乎寡味"[1]的特征及由此引起的在文学史上的非主流地位而忽视它应有的价值,对它研究颇少,表现在对其义界的研究上,就比较简单.文章梳理自南朝以来对玄言诗义界的研究观点,结合玄言诗本身,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归纳得出玄言诗的义界,将玄言诗定义为:玄言诗是用玄学义理和玄学思想方法创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3.
东晋玄言诗风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佛教对当时文人浸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佛教的影响 ,孙绰、许询等玄言诗人一方面继承了郭璞五言诗创作以玄理入诗的作法 ,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其中与玄理相伴的神仙家言 ,使得郭璞诗中尚存的“坎咏怀”的内涵与“飘飘而凌云”的审美感受消失殆尽 ,导致《诗》、《骚》体尽、“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创作成为一时风尚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概括全面,但在论述五言诗时对魏晋大诗人陶渊明只字未提,其原因是刘勰与陶渊明两人对"自然"有不同理解以及刘勰对玄言诗的误解等。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 ,对谢灵运山水诗影响最大的是汉魏西晋诗歌和东晋玄言诗。但汉魏西晋诗歌和东晋玄言诗怎样促成山水诗体的形成 ,谢诗与玄言诗有哪些本质的不同 ,谢灵运在山水诗形成阶段有哪些杰出贡献 ,这些问题还有待学术界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文章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上述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和看法对客观公正地评价谢灵运的历史地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启功先生不以研治魏晋玄学及玄言诗闻名,但他在这些方面至少有三个观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关于道教对魏晋玄学及玄言诗兴起的启示,启先生认为,早期五斗米道、太平道等道教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和破坏力,使意图从思想、理论上颠覆儒学独尊地位的人,有足够的信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来构建一种反传统的新思想;二是关于《兰亭诗》与玄言诗的关系,启先生认为无论是从使用的词汇还是从表达的意趣上来看,《兰亭诗》都应该算作非常重要的玄言诗。同一个诗人所写的四言和五言,在词语和意义上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反映了他们探索诗歌体式的过程;三是对于陶渊明、谢灵运、支遁等玄言诗人,启功先生也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说明了他们在生活和创作上是否自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解读《沧浪诗话》为目的,以探讨诗论体现的诗与禅的关系为主线,以其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和观点为切入点,整体全面、细致地分析了《沧浪诗话》体现的美学思想。总体来看,《诗话》在明确意识到了诗与禅相似之处的基础上,坚持了诗歌的独立审美品格和诗歌审美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究魏晋南北朝诗歌审美内容,主要从一般诗歌、玄言诗、山水诗、乐府诗四方面展开,结合具体诗歌内容探究其审美价值与影响,探究不同诗歌作者笔下的"魏晋南北朝",突出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效果与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郭璞是西晋后期打破玄言诗一统诗坛局面的作家。其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 ,导致其心理的焦虑以及诗性的超越。他对心理焦虑的诗性超越 ,表现为两条途径 :一是创造出道士、蓬莱等诗歌意象 ,以神仙的逍遥、自在 ,反衬世俗的苦涩、艰辛 ;二是创作《游仙诗》 ,在登仙界、凌太清之时 ,以道家的无为之乐 ,化解儒家的功名之执着。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西晋郭璞的<游仙诗>的具体篇数和古文学史上的价值历史上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在几部高校教材中的说法不尽相同.经过论证,郭璞<游仙诗>应为二十一首,其中十篇较为完整,其余为残片.在文学史上与风靡当时的玄言诗是完全不同的,乃是"坎壈咏怀"之作,应与阮嗣宗之<咏怀诗>作等量观.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与模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诗歌的英译中离不开模糊性美学。在英译《红楼梦》中对诗歌的翻译能够直接体现出各国不同的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方面。文学作品翻译能够折射出不同国家审美的差异,文章以《红楼梦》诗歌的翻译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诗论家苗雨时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新诗现代性的探索。《走向现代性的新诗》的整体运思和批评根系,是在诗歌意义上坚持对现代人"存在境况"的探询,在诗歌本体上求索"现代性"话语方式的生成,两者交织在一起,建基于对人的生存与语言的双重关注上。并据此,不断地给审美体验赋予"存在"的意义结构,或对即将来临的话语可能性给予某种历史想象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诗歌以有限的形象生发无限的审美效果,这一现象在"意境"理论中得到了阐述。"境"这一文论术语来自佛教概念。钟嵘的《诗品序》"赋比兴"三义中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可视作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雏形。诗歌的意境理论成型于唐代。王昌龄"三境"并提,首推"意境"一词。皎然《诗式》对诗歌意境和风格的关系作了辨析,司空图发展了《诗式》中的境界风格理论,提出"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王国维一部《人间词话》集中研究"境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古典诗歌意境理论至此基本形成。目前意境理论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意境或境界的追求是主体和客体,意与象,文本与接受之间的和谐统一,代表着古典诗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郭璞与潘岳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诗歌都具有绚丽轻快的风格上,还体现在其诗歌都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上。郭璞更是以飘逸洒脱、辞情慷慨的游仙诗在玄风靡靡的中兴时代卓然独立,钟嵘赞其为"中兴第一"。郭璞的游仙诗不只是单纯地咏仙求长生,而且是通过"游仙"来抒发其困顿不得志的抑郁之感和愤世之叹。  相似文献   

15.
就表达内容而言,兰亭诗无疑属于玄言诗,也体现了玄言诗理感赏心、情调逍遥、意趣恬淡的审美特质。但是,由于兰亭诗创作特殊的山水背景、"以玄对山水"的审美态度、趋同的审美心理以及因景体玄的创作倾向,使兰亭诗与一般玄言诗又有细微区别。二者之间,既表现出兰亭之景与山水清音的趋同性,又表现出直接说理与参玄悟理之差异性。而兰亭诗追求的理趣与诗思的融合,又拓展了玄言诗境,对后代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6.
我校蒙语系教授巴·布林贝赫新著《蒙古诗歌美学论纲》一书(蒙文),作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建社40周年的重点献礼图书,最近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论纲》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在蒙古民族的审美追求与诗歌艺术的结合中,宏观上系统地探讨了蒙古诗歌美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对蒙古族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充分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集中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心理定向、在蒙古族诗歌发展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代表性诗作、诗潮、诗风和诗体作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提及文学作品的三重空间:现实空间、想象空间、心理空间。诗歌中的现实空间,使得郭璞的《游仙诗》不仅脱离时代的玄风,挺拔有力,而且将游仙诗的成就推向了文学史的高峰;而从现实空间与想象空间的对立、统一、分裂,可窥见郭璞在仕隐之间徘徊不定无处安身的痛苦挣扎的心理空间。三重空间,分别涉及诗歌的主旨、艺术、情感,三个方面虽不全面,但亦是解读郭璞《游仙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玄言诗何以呈现“淡乎寡味”的特征?除开东晋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当中一定还有其他原委。对于玄言诗的创作,创作者的角度并非文学的角度;而且玄言诗的主要讨论对象《老》《庄》,其言语、情感观也都讲求平淡;玄言诗之前的谈玄工具———理论性论文在风格上亦是淡而无味。玄言诗的谈玄功能决定了其淡乎寡味的命运。玄言诗是在平淡无味的囹圄与规范中进行创作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玄言诗是魏酱诗坛一种独特的诗歌体类。这种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以谈玄论道、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旨归的诗歌,自产生之后就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个体对玄言诗的产生起到的作用和玄言诗在诗学上的作用两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诗歌缘情的传统,玄言诗表现出浓郁的说理意味,这使得原本形象鲜活、情感动人的诗歌变得“理过其词,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后人多批评玄言诗缺乏审美品格,认为它以说理为主,中断了诗歌的抒情传统。其实从魏晋诗人的情感心理、以玄学思想表达现实情感的方法等方面,我们皆可发现玄言诗也有独特的言情功能,它所表达的情是“畅理”后获得的“高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