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元杂剧作为元代的文学代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复仇观念,这些观念与民俗中的鬼神信仰和鬼灵崇拜、语言民俗中对誓言的重视、丧悼民俗中的鬼魂依凭等密切相关。受民俗传统的影响,元杂剧复仇观念体现出明显的俗文化性。  相似文献   

2.
鬼魂与梦境作为艺术构件进入戏曲创作,与它们深厚的文化根底和文学传统是分不开的,它们的介入,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戏曲的表现领域,而且展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理想主义美学风格。由于适应了民族的普遍心理和审美理想,魂梦戏曲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中的鬼魂形象作为一类特殊的戏曲艺术形象,活跃于戏曲舞台,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拟就鬼魂形象与之所联系的死亡原因及死后表现,以及它所带给人们的对于死亡的审美感知.结合当时元代的社会大环境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中的女性鬼魂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保留下来的一百多部剧本中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一大批鲜活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更为特殊的是女性鬼魂形象的塑造。文章从女性鬼魂形象分类和女性鬼魂形象的艺术特质两大方面来论述这一特殊的形象类型。主要讨论了冤鬼形象、情鬼形象及其舞台表演的形象性、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女性鬼魂形象中所浸染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元代戏曲剧中的女性形象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辉,这些女性形象身上表现出了平民化的道德观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了对中国女性获得尊严的真正关注,代表了更为广大的社会呼声,是文学史上真正关注女性人权问题的始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社会现实、文学形象塑造以及对迷信观念的加工改造方面,对《窦娥冤》中窦娥“鬼魂”进行了解读,并认为“鬼魂”的出现,对于全剧主题的深化,浪漫主义情调的表现,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很好表现了窦娥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善良温顺的本性。  相似文献   

7.
在元明戏曲史上,有一批为数不少的魂梦戏。甚中有的是鬼魂戏,有的是梦戏。魂梦戏指的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鬼魂的形象,或作品主要是通过梦境来展开情节的。所谓鬼魂,有的是先人后鬼,或鬼后变人;有的则一出现即是鬼魂。梦戏中有的是梦境占作品的大部分;有的虽不占大部分,但却处于关键地位。以上的情况我们姑称之为魂梦戏。  相似文献   

8.
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是指《白鹿原》中反映关中民众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的文化词语、短语和熟语。借鉴民俗文化分类标准,将《白鹿原》中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分为反映关中“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四类。探讨和解读这部分词汇以期窥探关中民众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看法,深入了解关中民间传承数千年的神鬼信仰民俗文化,揭示关中民众对神鬼既畏惧又依赖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9.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面貌全新的阶段.具有高度的民主精神和战斗精神的杂剧全面繁荣,冲击了正统诗、词、散文的地位。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文学学习的重点是关汉卿的杂剧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说“概说”部分概括介绍了元代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介绍了元代文学的基本情况.一、元代社会的性质。二、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三、元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在元代,戏剧、散曲、小说得以长足发展,逐渐取代了诗词散文而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2.诗、词、散文似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成就自不能比于唐宋,却保存了传统文学样式的种子,为明代的诗文起了一个开路作用。  相似文献   

10.
鬼魂形象作为《聊斋》人物画廊的一大景观,其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作者通过鬼魂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丰厚的民俗风貌。而众多的悲剧性鬼魂形象,体现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作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那些美好善良、品德高尚的鬼魂又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及对人性弱点的观照,看似虚妄的幻想世界实是现实社会人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中的文人形象主要有三类:怀才不遇的寒儒,风流狂放的浪子,愤世疾俗的隐士。他们是元代文人三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映射出元代文人群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的普遍的文化心理状态,表现出他们的不满与抗争,梦幻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元杂剧是元代文人的命运之曲。  相似文献   

12.
离魂者,实为一母题也。其形成于六朝,经唐宋传奇渐入熟境,历元明戏曲以符合社会,其表现内容、蕴含思想、文学表现、艺术方式等诸点,由简单至复杂,由浅显到深刻,得以形成离魂文学模式。至《聊斋》,诸离魂作品而以《阿宝》为代表,于情节结构、离魂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诸层,得获颠覆发展,而致离魂文学于巅峰时期。  相似文献   

13.
元代以前的文人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一举成名,飞黄腾达,因此受到人们的羡慕和尊重。到了元代,朝廷78年不开科举,文人被抛离既定的仕途轨迹,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因传统文化的解体而引起的心理错位和信仰破灭,更让文人墨客们无所适从。但元代文人并没有为身份地位的急剧下降而沉沦,落魄的文人发现了他们的疗伤圣药——元杂剧。大量文人加入到元杂剧的创作队伍,使得元杂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迅速流行于元代社会,元杂剧进入了繁盛期,并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希腊悲剧与中国元代悲剧虽然产生的时间不一,但其中的女性形象都呈现出刚柔相济的悲剧美,面对厄运,她们都表现出与传统女性美标准背离的独立自强、意志刚毅和敢做敢为,同时又不失女性的贤德、温良与柔美。尤其在元杂剧里,女性在舞台上激情呐喊,其音,其行,其心,由远而近,由模糊到清晰,使得在历史中消隐了的女性,终于从元代悲剧文学中脱颖而出,表现了对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美”标准的背离与颠覆。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是飞白先生的宗教和信仰,是生活一存在的本身。飞白先生认为诗歌翻译艺术有三个基础:诗感、外语、文论。通过对典型译作《泪水流在我的心底》两个译本的比较,可以概括出飞白翻译艺术的关键之处在于会通与契合,表现在哲学层面上,是海德格尔式的诗、语言与思的会通;表现上语言学层面上是源语与目的语的契合;表现于文化文学传统上,是民族文学传统与世界文学传统的会通与契合。  相似文献   

16.
元代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取得了巨大的文学艺术成就。但也有人认为该剧第四折鬼魂情节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然而笔者认为,《窦娥冤》的批判意义其实正体现在窦娥的鬼魂形象的设计上,因此,仅以鬼魂的出现就压低关汉卿作品的成就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7.
观世音信仰在中土形成始于东晋,在特殊社会条件下迅速传播,并渐次成为民众信仰的主流。进入唐代,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观世音信仰的内涵亦发生变化。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影响文学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动因之一。本文以唐代小说、诗文等为对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观世音信仰内涵的变化、在社会上的表现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中的王安石多以反面形象出现,这是元代剧作家对历史人物解构的结果。元代剧作家之所以如此解构,从社会思想层面上看,天理人事观念以及集体无意识对剧作家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从文学传统角度来说,在儒家文学传统体系之下,元杂剧的创作原则或为“鉴戒历史”,或为“有关风化”,所以剧作家们对王安石加以贬斥。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鬼神信仰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民间因果报应鬼神观念与传统鬼魂信仰相融合,演绎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鬼神文化。人们通过祭祀先祖、祭拜鬼神祈求祛灾避祸、扬善除恶。鬼神作为独特的文学元素、特定的艺术形式成为艺术家表情达意的工具。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涉及到中国“鬼神”这一文学元素的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窦娥冤》《与妻书》《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共六篇。  相似文献   

20.
十三世纪中叶,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出现了戏剧创作繁荣的局面,元代杂剧的兴盛,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优秀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和斗争,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典型,其中封建叛逆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文学都有过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索元剧封建叛逆形象塑造的特点和意义,以期有助于这一时期文学史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