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约瑟夫·奈提出的Soft Power概念在中国分别被译为软权力、软力量和软实力并且三者通用.软权力比较适合奈提出该术语所对应的国际政治学语境.软权力是超越传统政治学帝国和霸权范畴对权力概念的扩展性解释,反映了冷战结束后权力格局的变化与美国在这一格局中悖论性的地位:一个帝国或霸权难以发力的新时代与一个无可匹敌的强大国家.软力量则是全球化时代多元势力崛起溢出传统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历经全球化发展与制度性变迁,小国乃至非国家性的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大公司等都可以参与全球性的博弈,它们所依据的是自身的软、硬力量而不是权力.软实力则是对soft power的误译,它对应的应该是soft power resources.文化软实力概念在中国受到各方特别的关注,反映了中国软权力资源(价值观、政策、文化)相对缺乏的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软实力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瑟夫·奈所讲的国家软力量并非我们现在所翻译的"软实力"而是"软权力",其软实力理论体现着他的软实力观,即美国掌控世界的霸权观、冷战对抗的思维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因而也有自己的软实力观.如果缺乏对软实力观的研究,很可能在软实力问题上落入"软实力陷阱".中国的软实力观是与中国的国际关系观、特别是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又可称之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文化软实力无法回避对西方语境下软实力概念的探究.西方语境中软实力概念经历了正式提出、在实践中遭遇困境和理论上进一步丰富、软实力概念成熟三个阶段.西方语境下的软实力概念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传承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解,必须对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做出正确的阐释和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4.
李静 《学周刊C版》2014,(5):226-227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于是纷纷开展对文化软实力理论的研究.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文化软实力”思想研究。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出并明确使用“文化软卖力”这一概念.但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却运用了丰富的“文化软实力”思想.  相似文献   

5.
史敏 《文教资料》2009,(3):81-84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国家"软实力"概念及理论,给了世人一个区别于单纯从硬实力权衡国家权力的新视角及思维方式.在中国硬实力已有很大发展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关键时刻,全面提升中国"软实力"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以更有利于中国崛起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文章以为在中国硬实力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出具有高度国际认同度和普遍度的中国化国际理念及思想,才能获得具有国际战略价值的软实力.在中国目前正谋求实现和平崛起的时刻,软实力的提升无疑会有助于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忠恕"思想作为伦理道德的重要理论之一,一直引导国人在日常行为、社会生活及国际交往等方面保持自己的道德特点,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独特魅力。"忠恕"思想体现三方面的软实力价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意义;以关注民生增强国家凝聚力;从己与他的关系分析中提高全球素质。  相似文献   

7.
“软实力”的缔造者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一文及此后的一些言论中多次涉及“中国软实力崛起”这一话题。在某种程度上,奈的文章及言论被视为“中国威胁论”的“软实力版本”,渗透中国“软实力”的理念与实践也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中国“软实力”热的浪潮。但在热潮的背后,却不应少了关于中国“软实力”的冷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我国积极主动地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从而让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携手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软实力”的内涵出发,阐述了构建“软实力”的途径,希望“软实力”的增强,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10.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次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是我们党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国际竞争制定的国家战略,体现出我们党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和战略决策。本文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软实力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