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七章中有十五章为苏秦书信或说辞,为研究苏秦事迹和确定苏秦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帛书所载苏秦事迹判定不一的现状影响了帛书的利用价值。苏秦主要事迹在前312年到前284年,结合战国史实,整合诸家说法,可基本断家苏秦散的年代和先后顺序,同时为研究其他典籍中菌秦散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4.
苏秦生平事迹,主要载于<战国策>和<史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又为研究苏秦生平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综合各种史料及古今学者所论,尝试得出苏秦约为前366-前319年间人,年寿在三十七八至四十七八岁之间.其行事略早于张仪.  相似文献   

5.
游明 《现代语文》2006,(4):18-18
司马迁用其毕生精力而完成的《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经典著作。初读《史记》诸列传,便对苏秦颇感兴趣。苏秦这一人物形象,历来倍受世人争议,甚至遗有骂名。但《史记》將其收录時,司马迁已于文章的结尾用总评的形式告诉世人:“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过人之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历史上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对苏秦的生平做一个简要的回顾。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  相似文献   

6.
前倨后恭     
此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春秋战国时代,有位著名的纵横家叫苏秦。他曾和张仪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当苏秦尚未成名之时,他外出游说,一事无成。每次他穷困潦倒地回到家中,都受到众人的  相似文献   

7.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8.
教师通常只把导入作为一种跳板,除去引入过渡之用外就别无它途。其实,一个成功的导入,除了具有引入过渡的工具作用外,还应该承载一定量的思想文化。具有一定思想穿透力和文化质感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我用《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的故事导入。我讲道“:同学们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也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苏秦。你们可知苏秦为何要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读书?根据《战国策》的记载,苏秦是个说客,以游说国君来取得地位。苏秦一开始是去游说秦王,未果,回家遭到嫂子的侮…  相似文献   

9.
七八年春,始于同好选注《战国策》,得以阅览诸校注《国策》之书,诸书精义甚夥,然剩义往往而有。虽予浅陋,亦偶有所得;每笔之于书。今故迻录《秦策》各条于下,以就教于方家。 《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 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练,天下为一。  相似文献   

10.
一个民族的特性会决定着它言说历史的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郁英雄情结的民族,这样的情结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必然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穷十年之功,研究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秦,以史实为依据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以历史言说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文化语境下英雄们直指庙堂的理想和孤独悲凉的人生处境,从而圆满地完成了对汉民族英雄观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中外讨伐拜金主义檄文撷萃△牛致远汪中有【1】《战国策·秦策一》中《苏秦始将连横》文载,苏秦用连横策“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纟壬,嫂不为炊,父母不与...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官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和位置。读《战国策》,苏秦合纵联横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最初苏秦以联横说秦,未被采纳,失意落魄,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家中,看到他这副模样,父母妻嫂都不理他,视同路人。悲凄之下,他夜以继日,刻苦钻研,期年,揣摩成,转而以合纵游说六国,大获成功,以一人之身而挂六国之相印,尊宠至极。再回到家中时,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更是蛇行匍伏,前后之反差,皆因此时的苏秦位尊而多金,也就是既有权又有钱。难怪苏秦会感叹:富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啊!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秉笔直书历史人物时,偶尔也针对当时的世态人情,来一点小幽默。如《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早年游说诸候大困而归时,其兄弟嫂妹妻妾皆肆意讥笑怠慢,但到苏秦后来合纵成功,身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时:“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踞而后恭也?’嫂委蛇匍匐,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身佩六国相乎!’于是散千  相似文献   

14.
“蓝桥”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用“鹊桥”表示夫妻相约,而用“魂断蓝桥”来形容夫妻互为殉情。“蓝桥”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1999年3期刊登了刘贵宝的《“蓝桥”的由来》一文,刘氏认为“蓝桥”来源于尾生的故事。原文说:“《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显然,作者把尾生所抱的桥想像成了“蓝桥”,这种主观臆测混淆了事实的真相。笔者在此予以纠错,以正视听。蓝桥,原本桥名,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之上。相传唐人裴航在此巧遇仙女云英,二人遂  相似文献   

16.
苏秦、张仪都是平民出身,都师从鬼谷子,学的都是纵横之术,最后都做到了国相的位置。当然也有历史学家研究,他们俩并不在同一时期,咱们姑且还是以《史记》中记载的为准。苏秦早出山,也早登要路津,提早挂了六国的相印。张仪出山要晚一点,也没那么顺利。  相似文献   

17.
活页填字     
横向 一、《灌篮高手》中的女主人公,樱木花道暗恋的对象。 二、春秋时人,纵横家的鼻祖,苏秦与张仪的老师,相传孙膑与庞涓也是他的弟子。  相似文献   

18.
捉刺客     
请小朋友想一想,齐王用什么办法抓到了刺客?战国时期,谋士苏秦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齐王很赏识他,为此一些人便妒忌苏秦。一天晚上,一个刺客闯进苏秦的书房,把正在读书的苏秦刺伤后逃跑了。齐王听到消息,大为震惊,立即来看望苏秦。捉刺客$粹介动漫工作室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编现行高中语文第四册《科学的春天》一文提到过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编者把“头悬梁,锥刺股”解释为:“战国时苏秦刻苦读书的故事。他把头发系在梁上,用锥刺股,克服疲劳,坚持学习。”这说法是不确切的。苏秦苦读在古书上只有“锥刺股”的记载。《战国策·秦策一》写道:“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至于“头悬梁”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冻苏秦衣锦还乡》虽然承袭了元杂剧"大团圆"的喜剧传统,但是从"家国同构"的内涵影射、史料引用的独特寓意、情节处理的内在逻辑三方面不难发现,喜剧的结尾只是元代文人迫于灰暗现实而生硬勾勒出来的一场圆满,而其故事本身已蕴含一定的悲剧成分,它包括悲剧比例的显然性、悲剧情节的必然性、悲剧淡化的策略性。因此《冻苏秦》虽然是喜剧结尾,但是却有着悲剧内核,因此它是"形式上的喜剧"和"内容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