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监督:《黄河新闻》的热点南晓明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是以“报道社会热点、反映群众呼声”为定位,以社会新闻为主体,既起到“喉舌”作用,又发挥“桥梁”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在山西电视台的各类节目中,它的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普通老百...  相似文献   

2.
《都市报道》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自制新闻栏目,开播两年来,其月平均收视串基本维持在15%~24%之间,最高峰值达45%,成为河南电视新闻事业中迅速崛起、备受关注的一支新军。《都市报道》的制胜之道在于它的特色和“个性”,研究其特色与个性对电视新闻的改革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刘岩 《记者摇篮》2005,(5):20-21
新闻是社会机制的调节器,是社会秩序的监督岗,是社会生活的守望塔。新闻传播的根本目的,是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探究事实真相为己任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电视新闻传播巾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守望者”职责。本文将以今天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深度报道栏目为模版,对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热点走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山西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 节目,作为《山西新闻》(联 播)的延伸和补充,在探索“如何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让电视新闻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课题中,积累了新鲜经验。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使观众耳目一新。它以社会新闻为主体,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加深,观众对连续报道、追踪采访一类的报道形式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黄河新闻》的忠实观众来说,追踪报道从来没有这样具有单刀直入的针对性,伸手可触的接近感。厕所问题、垃圾问题、三乱现象、打假活动,桩桩件件,无论巨细,只要具有潜在的新闻价值和普遍的社会意义,并且能够由小见大,由表及里地挖掘出特定的内涵,《黄河新闻》的触角便可伸向那里,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追踪报道,使事件水落石出或问题得到解决。由于这种报道和群众的生活实际贴近,又有较好的社会效果,所以,观众认为它“报得带劲”“看得上瘾”。为什么观众会有这样的评价呢?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正是《黄河新闻》追踪报道的整体风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当前,电视新闻出现了许多发展新趋势,值得我们关注。趋势之一: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所谓立体化,就是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全方位“扫描”,既报道其“正像”,又报道其“反像”;既反映新闻本身的事实,又报道新闻以外的其他相关背景,从而把这一新闻事件“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报道出去。1999年元旦清晨6∶30至8∶30,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元旦升旗大型报道《走入一九九九》,堪称电视新闻报道立体化的一个成功范例。这组新闻以现场直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深圳大剧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背景材料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强调利用新闻现场音响、画面的同时,背景材料运用得当,能使现场报道具有深度效应。 电视新闻的背景材料是指在相对于新闻现场而言已经发生或者已经过去的无法“抢”到或“抓”到的镜头。 纵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长江走向新世纪》、湖北电视台播出的《洪湖及时处理一起假棉种坑农事件》、《假种子坑农,农民打官司胜诉》、《“打工妹”成为技师之后……》等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其之所以产生深度效应,引起社会关注,赢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除了其他方面的综合因素外,笔者认为,主要还在于背景材料的处理与妙用。 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背景材料的妙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度报道的关键。 深度报道的“深度”是一种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多侧面的蕴含着事与理的思辨“深度”。因此,一篇报道是否属于深度报道,是否具有深度效应,关键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以其信息量大、传播快捷,对社会舆论影响巨大,成为电视台电视节目的主体和骨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也成为电视台节目改革的中心。探索和掌握电视新闻发展的趋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 电视新闻的“定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在发展中产生新的“定位”。例如“黄河新闻”设置的栏目,内容上既比较好地把握了舆论导向,突出了主旋律,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又发挥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和作用。“黄河新闻”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宏观  相似文献   

9.
《记者摇篮》2010,(2):F0003-F0003
2009年丹东电视台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优质化”的总体思路,对全台节目进行改版,新闻综合频道推出一小时电视新闻杂志《第一传媒》节目。在栏目个性定位为:百姓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其栏目定位为“社会性,故事性,调查性”,属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众多栏目中。《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的采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调查者辛辣  相似文献   

11.
陆娜 《记者摇篮》2009,(2):44-44
众所周知,观众最喜欢的电视报道是现场报道,最喜欢的电视评论是现场述评。现场述评,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新闻评论与电视结合而生成的一种独特的电视报道体裁。既不同于一般的电视新闻,又不同于“报刊体”评论,同时还有异于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其它诸多样式,如本台评论、短评、编前编后语等。正是这些“不同”和“有异”,形成了它自身的个性,又正是它自身的个性,使之日趋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视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继新闻节目直播之后,又兴起了一种电视新闻播报方式的新品种——“说新闻”。 以“说”的方式播报电视新闻,在国外较为普遍,它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播报,播报者不像一般的播音员那样正襟危坐地对着观众播音,而是或坐或站,以轻松的口气和聊天的方式向观众夹叙夹议地播讲新闻内容。像中央台的《现在播报》、江苏卫视的《晚间播报》、南京电视台的《十二点报道》,以及南京十八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发端于都市类报纸、成就于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类新闻的特点是媒体往往以大众代言人的身份,或以大众一分子的角色,介入或报道新闻,从题材到叙述风格,都绝对地走平民化道路。“百姓生活无小事”,一段时间以来,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一批电视新闻节目将民生新闻做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的回访式报道山西黄河电视台甫晓明回访式报道就是对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事实,通过选取新的报道角度。重新进行采访的一种报道方式。如1996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作的特别节目《再聚焦》和1995年10月18日山西黄河电视台《黄河新闻》制作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一直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相比于纸质媒体,电视评论的实践历史则短得多,目前.国内受众普遍接受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一是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夹叙夹议”式,二是与“说新闻”配套的“点评式”。而“小言论”式的短评是否适用于电视新闻.一直存在争议。常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传播》的实践表明,短评不仅适用于电视新闻.而且完全能够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亮点,提升新闻品质的利器。  相似文献   

16.
陈海宇 《新闻窗》2005,(4):17-18
2004年全省电视新闻奖参评作品佳作纷呈,令人欣慰,观看时眼前不禁浮过这些年来电视新闻发展和变化的情景片断: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早间新闻栏目《东方时空》,其意义后来被称为“是新闻改革、崇尚创新的孵化器”;1998年,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开播《晚间新闻》,以一种鲜明的“亲民性”特点来“说新闻”,带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在语态上的又一次转变;2003年元月,中央提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新闻明显减少和变短了,声画并茂,展示新闻鲜活性的报道增多了:2004年5月,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实行总制片人制,开放的大编辑部、大采访部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一个观感极佳的时段————《新闻30’》周迅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创“新”,怎样办出自己的特色?中央电视台《新闻30’》节目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它以迅速快捷的报道风格,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及时准确地捕捉社会热点,赢得了广大观众,将电视新闻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背景报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起到深化主题、表明观点、烘托气氛、增加知识的作用。在我国电视新闻界,最早提出并重视新闻背景报道的是《焦点访谈》栏目。在栏目的定位语中,它明确地将“新闻背景分析”与“时事追踪报道”、“大众话题评说”并提,定为栏目的宗旨。近年来,各省级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也相应加大了背景报道的分量。但总体而言,新闻背景报道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也是电视新闻中的薄弱环节。在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中,背景报道的配合往往显得不够及时,观众得不到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有关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9.
所谓民生新闻,即指“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新闻题材.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①。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推出,被公认为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开端。自此以后,各地媒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大量涌现,诸如《某某零距离》或《直播某某》层出不穷。民生新闻的勃兴是“以人为本”理念和三贴近原则的最优体现,是践行和肩负社会主义新闻责任的上乘之道。  相似文献   

20.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