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学分析 《小水钟》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教材《时间的脚步》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各种计时工具及摆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课。教材原定1课时,为了能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我把本节课调整为2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水钟发展的资料以及水钟的类型:受水型和泄水型。  相似文献   

2.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3.
教学分析 《电池》是湘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亲历各种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细致、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学会安全用电的常识。  相似文献   

4.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分析 《有趣的磁现象》是《奇妙的电与磁》单元的第2课,与它相关联的还有《指南针》内容,都是对磁现象的研究,教材安排4课时教学,本节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形式,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了解磁铁的磁性与磁极,发现磁铁间的互相作用,建立“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概念,了解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热胀冷缩》一课,在这套教材中是首次接触用实验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我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集体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实验方法”,结果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启发创造精神方面,教学效果都很好。 这一课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扶着学生”认  相似文献   

7.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内容,是学习《圆》这一章节的起始课。 在学校的一次教学竞赛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了这一课时,既科学严谨又不乏生动活泼,上得很是精彩。充分诠释了《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课堂,对学科本质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8.
由于信息技术更多地强调技术性,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时,往往关注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问题的解决。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对缺乏。如何转变这种现象,同时利用信息的强大优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及熏陶,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的《拯救动物》一课,该课是三年级科学第一学期"人与动物"单元《拯救野生动物》一课第二课时的内容。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秦红 《现代家教》2003,(10):31-31
小学的美术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一、精心钻研教材。挖掘美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精神,潜心细致地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美,为上课做充分准备。如:讲《美丽的蝴蝶》一课时,我在课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大潮汹涌而来,随着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也跃跃欲试地尝试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指导自然教学。学校使用的教材尚没有改变,在教二年级的《浮和沉》一课时,我设法搞到一本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教材,其中也有这一课,觉得可以借鉴。新  相似文献   

11.
《测量气温》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利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上课的时候,我特意将科学课调到了第一节,课一开始,我就用投影仪在银幕上打出两道题:1.气温就是____的温度,我们用____测量气温(人…  相似文献   

12.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减法(二)》中的第二课时。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  相似文献   

13.
教材和课时 ,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依据 ,教学课时则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时间保障。然而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发现 ,现行教材的部分内容和教学课时40分钟的一贯制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 ,地方自编教材的部分内容 ,因编写欠缜密 ,缺乏系统性 ,存在着重复、脱离学生实际和简单、陈旧等现象。如 :活动课中《贺年卡》一课 ,先后在一册和三册的教材中出现 ,内容竟毫无改变 ;像《不要喝生水》和《喝开水不生病》 ,亦先后在健康教育教材中出现 ;《保护眼睛》和《保护视力》这样内容相似的知…  相似文献   

14.
王萍老师所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无论是教材处理,还是课堂教学结构安排、教法的选择等,都与以往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很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1.大胆地处理教材。按过去的语文教学要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需要讲读两课时,第1课时初读课文,给语文分段,学习课文的第1.2段;第2课时接着学习课文的第3、4段,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课后作业中的写读后感需要另安排时间去完成。王萍老师的两课时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1课时让学生自主地读书,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切体会《科学》新教材,以便明年更好地实施,我在三年级学生上自然课的同时,也开展了科学课的试教活动。因自己曾对苏教版新教材“纸”这一单元做过教材分析,于是就决定先选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实践。在上《我来造一张纸》一课时,我请来了区教研员王老师听课,课后我们对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部分教学策略进行了改动。第二次再上《我来造一张纸》时,我发现这节课的科学味浓了,也使我对“让探究成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分析《固体混合以后》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中《认识固体》的第二课时,我把此课取名为《固体混合以后》。《认识固体》一课教学的活动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给物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变化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能力。第一课时,教师安排了把生活中的物体按固体、液体分类及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等活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7.
设计说明 《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是“探究的探究”的起始单元。本单元从“发现问题人手”,学生通过对典型的“发现科学问题”过程的分析,关注“发现问题”的方法和在整个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单元分3课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3课时的内容融会贯通,浓缩成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生长》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自己》的第二课时。在备课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明确指导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而,我们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  相似文献   

19.
本节课是浙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根据学科指导意见,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库应用的例子,理解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是如何进行数据的组织和有效管理的。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学会利用Access进行数据库中数据表的创建、记录、添加、删除、修改等基本操作。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20.
教材处理介绍: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教材《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内容。本框重点、难点内容较多,对于初学哲学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分成两节课完成教学。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