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对《机械公敌》(又译《我,机器人》)这样一部根据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小说改编的影片,原本没有太多的信心,因为对于思想厚重的阿西莫夫来讲,这部片子更适合拍摄成《人工智能》那样“沉闷”的形式。但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毕竟不是斯皮尔伯格,他还没有大腕到可以拍一部电影而全  相似文献   

2.
《中国编辑》很有创意,他们让我谈一谈“比生命更长的书”。对于一个爱书人而言,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只是涉猎面宽泛了一些。面对自己的书架,《辞源》、《辞海》、《说文》最让我依恋;淡绿色的中华版《二十四史》最让我敬重;低价购得的《道藏》最让我骄傲;宋刻版《算经十书》最让我喜爱;还有《柏拉图全集》、《胡适全集》、《傅雷全集》、《朱白清全集》、  相似文献   

3.
徐雁 《中国编辑》2006,(5):75-77
我的雁斋里藏有两册有关书房的同名专集,一部是《光明日报》原“周末生活”版编辑组编集的《我的书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以下简称京版《我的书斋》),另一部也还是叫《我的书斋》(文汇出版社,2000,以下简称沪版《我的书斋》),是由《新民晚报》“读书乐”版编辑曹正文先生编集的。到去年春夏之交,南京《开卷》杂志的执行主编董宁文先生又编集了一种《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05)。如此,三本书并肩于我的“书之书”专橱中,大、中、小各有形制,不经意间见出一种相成之美,已是当代书文化的一道小风景了。  相似文献   

4.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5.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6.
李孝娴 《声屏世界》2007,(11):38-39
2006年,对大多数观众而言,真人秀节目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央视的《梦想中国》《非常6+1》,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江苏卫视《绝对唱响》等各种真人选秀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占据各个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成为电视观众的新宠,2006年也被冠以“选秀大年”的称号。北京卫视“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炉,仍采用分赛区海选、步步晋级的方式,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甄选演员。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析周恩来同志1921-1922年写的“旅欧通信”中的某些篇章,我从图书馆借来一些书,主要目的是想弄清通信的写作背景。这些书包括:《周恩来早期集》(上下卷)、《周恩来自述》、《周恩来经历记述》、《周恩来思想与实践》、《周恩来研究述评》、《周恩来年谱》、《张申府访谈录》等。不看则已,一看倒发现一个新天地: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内容相当丰富,相当有特色,大大超出了我原来在这方面的浅薄知识,于是产生了写作章的冲动。最初,我把章定位在单纯介绍周恩来早期有哪些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上。在写作过程中,我又阅读了一些同志写的研究周恩来新闻实践的章,使我发现我要写的章,仅仅定位在“单纯介绍”这一点上,已经不够了,是在炒冷饭了。那么写什么好呢?苦苦思索,夜不能寐。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发现已有的研究章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在挖掘材料方面还大有余地,在评价方面还远不能说已到了山穷水尽把话说完的地步。对周恩来早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来一番再梳理、再认识,不是很有必要吗?于是,这就有了本现在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9.
郭良玉 《出版参考》2006,(10):38-39
辍学之后,安心家居。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读了许多书:《水浒传》、《荡寇志》、《镜花缘》、《老残游记》、《天雨花》……  相似文献   

10.
2006年9月,我的朋友王佩(杭州网副总编)被公派去英国诺丁汉读MPA,行前,我向他建议,在英国对名的小报联太阳报》多加考察,回来写一本解密《太阳报》的书。此前,我和他曾经多次谈起杭州的报纸,并对《都市快报》在杭州的成功作了一番分析。结果,有天深夜,他在MSN上和我说“我发现《太阳报》就是另一份《都市快报》。”为什么这么说?王佩解释是说在不遗余力讨好读和吸引读这一点上,这两份报纸几乎如出一辙,都表现出相当努力的样子。而在大多数报纸那里,亲近读都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一种姿态,未能真正地“放下身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06,(37):12-12
美国《新闻周刊》我的影像生活,美国《时代》失去手臂但找回自我,英国《经济学家》债务的黑暗面,日本《现代》月刊 向改宪政权宣战,德国《明镜周刊》恐龙的魅力,法国《新观察家》 纳粹党卫军的真实历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开心辞典》自去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诞生之日起,媒体对它是一律的好评。“集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面向普通百姓”,溢美之辞不绝于耳。其实,在我和我周围不少人看来,与它的姐妹《幸运52》比起来,这部“词典”就像不少老板书柜里摆放的《辞海》——纯粹多余。  相似文献   

13.
《写我真情》,《挪威的森林》,《大约在雨季》,《我的父亲母亲》,《廊桥遗梦》,《泰坦尼克》。  相似文献   

14.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15.
王文英 《图书馆论坛》2006,26(5):238-240
小时侯,很喜欢读书,可当时的书很少,能借到的书也是残缺不全。记得读过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道游击队》、《金光大道》、《海岛女民兵》等。《金光大道》还是邻居家夹鞋样用的,没有头没有尾,中间还缺页,我仍然爱不释手的看了又看。因为没能看到赵树理的一本什么小说(书名已记不起来,似乎是《三家巷》),至今都能回昧出当时遗憾的感觉。那时根本不知道有图书馆的存在,直到到长垣县一中上高中时,我才在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夏老师的引导下,走进了长垣一中的图书室。在图书室那幽雅肃静的环境里,那一排排的图书让我眼花缭乱,带给我极大的诱惑,我多想沉浸在这书海中不出来,但当时高考的压力迫使我不能随心所欲的阅读,老师也劝告我,我记得当时他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考上大学,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读自己喜欢读的书了……”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节,我与全家十分幸运地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我开心、我幸运,2002年家庭梦想大挑战”,我们一家祖孙三代组成家庭团队从容应对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李咏的提问先后击败了来自全国的4个家庭团队,在2月18日(正月初七)播出的《开心辞典》冠军家庭和《幸运52》擂主家庭总决赛中摘取了“我开心、我幸运,  相似文献   

17.
袁良 《军事记者》2002,(10):9-10
我喜爱“军事新闻记成长的摇篮“——《军事记》,我更盼望愿意借助这个“摇篮”走好新闻成才路的人们喜爱《军事记》,而且是真心实意喜爱她。  相似文献   

18.
有一条规则最近几年正在中国电视界悄悄流行,这就是电视栏目的“末位淘汰制”。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去年下半年《电视你我他》栏目被通知取消,就是因为收视率低。央视2005年第三季度节目收视率报告也显示,《华夏文明》和《地球上的故事》因连续两季度处于最低排名而遭淘汰,《军事天地》、《让世界了解你》、《电视诗歌散文》、《文化访谈录》、《小崔说事》等栏目,因收视率降低被“黄牌”警告。嗬几年《读书时间》、《朋友》等栏目停播,也是收视率惹的祸。据说这种“末位淘汰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因此,全国各地电视台竞相效仿,制片人如坐针毡,难以安宁。这种简单的处理栏目的方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2005年的11月1日午夜过后,从《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末场走出来,我忽然发现,在这一年的文化事件中,竞没有留下关于戏剧的记忆。诚然,令人欣慰的是享誉50年的《茶馆》首次远赴美国,在纽约数地巡演,以及国家话剧院的《怀疑》创造出与纽约百老汇同时上演的新纪录,但是比起2004年由《厕所》“粗口”引出的喧哗,  相似文献   

20.
“农家书屋”聚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的老家在松花江畔,一个比较典型的东北乡村。30多年前,“文革”后期,村里有间图书室,父亲是管理员,我常溜去看书,《水浒传》就是在那儿看的;2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图书室没了。那时我上初中,仅有的两本课外读物是《今古奇观》和《金光大道》;10多年前,我同村里过年,闲来无事,想找本书看,左邻右合找了几家,除了课本,还是课本,竞无书可读;近几年,村里生活改善了,电视普及了,网吧也有了,但想找本书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