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
金洁 《文教资料》2010,(1):102-104
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不仅对西方关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民族审美精神的理解。以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为指引重新解读中国传统关学、为传统美学“去蔽”,实现当代中国美学在回归中超越。将会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本质”不是“自由”,故而“自由美学”不足为训,应予解构。“人本质”是“自我”,从“自我’’出发解释“美本质”,建立“自我美学”,也许正构成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必然选择和真正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代中国美学与"西马"美学在理论指向上也有某种一致性。但是,不能因为有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就混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更不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这种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参照系,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必然的结论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既不能象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以艺术生产论否定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质,又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特色就在于,发扬中国“向内求善”审美观念的长处,充分发挥审美和艺术的以情动人,美善结合,整体中和的特点,避免片面性,全面推动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如在西方美学中,美这一概念是基本的,但并非西方美学之特色,显出西方美学特色的是aesthetics(美感),一种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对aesthetics(美感)的定义,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西方美学(aesthetics)。在中国美学中,美是基本的,而真正构成中国美学特色的是文和玉,只在把美、文、玉加在一起,中国美学的特色才能突显出来。在西方,真正在美学上成为美的对象的不是beautiful object(美的对象),而是aesthetic object(美感对象)。在中国,美是一般的美,文是比一般的美更雅致高贵的美,玉则是从外表形貌到灵魂气韵  相似文献   

7.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西方美学的语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最初的接纳期,再到宗白华、朱光潜等人的融合期,始终是在西方语境下发展的,最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学大讨论中其学科体系才真正确立.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应该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这种美学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以西方美学为参照而建构起来的美学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既是西方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亲和力的美学形态.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为指导,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实践美学流派.实践美学的缺点和不足告诉我们,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根基和土壤,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美善相乐伦理型、直觉感悟整体性、天人合一和谐性的特色,吸取西方美学的美真统一科学型、理性分析逻辑性、天人相分二元性的优长,克服它们的不足和缺点,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新实践美学就是这种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9.
在主客体二元对立转化为主体间对话的哲学文化背景中 ,当代美学研究面临着中西方通过对话走向整合的趋势。在美学对话的重建与可能性基础上 ,通过中西美学异质性与互补性的比较 ,有助于发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前景并克服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独断与形而上学 ,从而在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0.
百年中国美学的历史演变,未离开感性美学与理性美学此消彼长的轨迹,证明了美学是一种情感智慧性质的人学。现实中的人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从个体认同于群体的角度看,美是群体人格自由的象征,美学偏重于理性;从个体疏离于群体的角度看,美是个体人格自由的象征,美学偏重于感性。正是在二者的对立与互补中,才有活的人生和切近人生的美学。因此,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对立,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吃掉一个”,而是在对立中互补,构成现实性的美学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内心情意,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及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属于前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与西方后现代美学在符号学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它们都强调艺术和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因此它们可以结成联盟反对现代美学片面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但前现代的中国美学与后现代的西方美学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强调艺术服从现实原则,后者强调现实服从艺术原则,这种差异使得中国美学在弥补后现代美学片面强调虚拟性上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中国美学的发展阶段和三位代表人物两个方面,可见20世纪的中国美学是一种“翻译中国美学”,希望能够建立中国自己的美学,而不是依赖外国专著翻译而成。  相似文献   

14.
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6.
<正>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美学处于剧烈的转型之中 ,2 0世纪自这个世纪中叶到 80年代 ,以李泽厚、刘纲纪、蒋孔阳等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逐步占据了美学殿堂的中心地位 ,这一美学流派是以正统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础 ,又加上对马克思《手稿》的新认识而在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界大行其道。此派美学在 80年代后半期受到刘晓波等人的冲击之后 ,其在美学界的核心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如何改造、超越“实践美学” ?至 90年代生命美学、体验美学、形式美学、超越美学等纷纷出现 ,企图寻找一条改造、超越的新路 ,它们共同形成了“后实践美学” ,这是 90年代中国美…  相似文献   

18.
“空观”是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把“心性本体论”作为禅宗美学的本体论是不妥当的。贯穿普遍联系原则的“缘起论”是禅宗美学“空观”的哲学基础,因而禅宗美学既要以“空观”为本体,又必须反对“顽空”观。禅宗美学正是以“空观”为本体,才把“无味”“至味”等作为美学最高范畴,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或者美的终根本原。因此,禅宗美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美学是根本不同性质的美学。  相似文献   

19.
实践美学对当代中国美学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却也受到来自美学界内外的各种挑战.反思实践美学的过去,把握实践美学的现在,展望实践美学的未来对于中国美学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过去”的实践美学,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为解决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积存下来的美学问题找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现在”的实践美学是在“过去”实践美学基础上回应“后实践美学”的质疑而发展起来的新型理论形态,它适应了历史变迁过程中美学转型的时代需要,实现了美学观念的自我超越,保持了自身的理论活力.“未来”的实践美学应从哲学基础的超越、美学观念的整化、理论话语的融合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四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够绽放出生机勃勃的理论生命.  相似文献   

20.
从知识背景构成及其历史演变来考察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构造和知识增长规律,是我们从学术史层面进行价值反省的重要课题。百年中,中国美学的建构存在一种具有知识生成意义的“两脉整合”过程,其中对于中西方美学的知识性传承和认同,与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和把握联系在一起。而西方美学作为一个特定知识存在形态,在理论形态和方法层面上直接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现代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