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甘浩 《涪陵师专学报》2013,(3):31-35,134
《白鹿原》的艺术独特性之一,是侵入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一方历来被视为禁区的领地———私密的身体。在田小娥的性爱叙事、白灵的革命叙事、白嘉轩的道德叙事中,身体都受到了第一位的、强烈的关注。身体,在《白鹿原》中已经被打上标记或符号,在每一个能指背后都暗含着特定的所指信息。这些经过欲望与时间考验的身体故事,都是《白鹿原》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白鹿原》的叙事才五彩缤纷,《白鹿原》的艺术才更具独特性,《白鹿原》的故事才有可能流传得更久更久。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多重感官的叙事技巧,除了大量视觉的叙事之外,对于听觉的叙事策略值得去探讨。小说文本中构建了在白鹿原上由一系列的声音事件汇集而成的景观,奠定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而《白鹿原》小说之中的听觉叙事策略运用了音景、声音的"在场"与"缺席"、听觉的"视觉感"等策略,塑造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以及深化小说中的神秘色彩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白鹿原》的听觉叙事策略,更有助于呈现出陈忠实小说文本中广阔的研究空间,发掘出听觉叙事的效果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轮船》和《白鹿原》采用了相同的虚景设置、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部小说都具有悲剧性。但《白轮船》和《白鹿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在篇幅、人物性格表现以及作家的价值取向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以及语言表征,《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5.
民间传说是人类化心理的历史积淀,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艾特玛托夫和陈忠实将其激活,作为虚景插入到《白轮船》与《白鹿原》的创作中,章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当代中外名作的比较,来探讨在现实情景中设置虚景这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6.
陈忠实和贾平凹在《白鹿原》和《废都》中都塑造了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女性,并且试图通过这些女性悲剧来反思男权文化对女性产生的影响。由于男权文化的强大和根深蒂固,她们不可能完全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因此作品反映了强大的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害。同样是写男权文化下的女性悲剧,两部作品又各有其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的《白鹿原》无疑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然而,大多数评论文章将视野停留在了民族史或家族史的宏大叙事之上,对其中民族史的建构根基与建构过程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重新发现《白鹿原》经由个体史叙述进而建构民族史的根本过程,无论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还是解读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电影《白鹿原》游走于雅俗之间,改造了原作的叙事主线,使其叙事含混、破碎;试图以轻盈的画面表述复杂故事,定位不甚清晰;以影像奇观取代厚重思想,原作的精神意义被消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白鹿原》主要人物的历史意识为分析对象,梳理小说叙事对于众多历史意识的处理方式,以此呈现小说书写集体史的独特实践。在小说叙事展开中,无论是白嘉轩和朱先生,鹿子霖和田福贤,还是鹿兆鹏(白灵)和岳维山,几乎都封闭在自身的历史意识之中。真正经历冒险的主体是黑娃与白孝文。他们接受了不同历史意识的教诲,从而使叙述的动力性展现了出来。通过对于这一叙事轨迹的解读,可以发现《白鹿原》在后革命时代回归儒家文化的深层原因其实源自对于虚无性的焦虑。如何重新来讲述我们民族的“故事”,从而抵抗这种历史意识的“坏的无限性”,成为当代文化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0.
对于《白鹿原》而言,性观念与性心理的挖掘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叙事。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性深度的探讨乃至对儒家文化的深沉思考能否取得成功与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白嘉轩和白孝文性观念、性心理的解读,展示《白鹿原》非凡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的情色叙述是小说中十分明显的一环,表现出十分独特的情趣之美.小说的情欲描写是对市井百姓色欲本能的一种反映,人们对情色欲望的本能追求是小说情趣生成的根源与动力.小说中人物关系的架构对情趣的生成有着激发与促进作用.小说充分发挥神魔小说想象虚构的文体特长,运用多种技巧,从场景、法术等方面入手,既充分发掘情色叙述中的趣味,又恰当把握尺度,让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情趣魅力.  相似文献   

12.
李佩甫是当代河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植物书写"在《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平原客》等"平原系列"小说中都有鲜明呈现,它是李佩甫思考中原文化意蕴的重要切入点。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语境中,少数人历经磨难如愿逃离乡村,最后却沦为城市生存法则的奴隶。"平原叙事"构成了李佩甫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平原乡村的民间文化形态不仅具有自由自在性,而且还存在着藏污纳垢的典型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原文化传统的矛盾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是陈忠实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文章从艺术独创性和艺术品格方面着重分析《白鹿原》的经典性问题,同时挖掘封建传统文化视角下渗透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14.
性与秘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性命题,两性描写在小说叙述中成为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手段。《白鹿原》中的两性描写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跃现,引发了陈忠实对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理解和认识:爱尤其是性不应成为创作的禁区,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透过田小娥这个视角,陈忠实看到蒙裹在爱和性这个敏感词汇上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性就成为揭示白鹿原民间"秘史"和支撑这道原和原上人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构件。因此,在写作《白鹿原》时,陈忠实归纳出"写性三原则":"不回避,撕开写,不作诱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15.
论文解读近年毕飞宇小说《玉米》、《平原》中的权力叙事。文章借助叙事学方法,发现“权力”在叙事层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家庭、乡镇、学校三个空间中的权力状况。最终,论文比照文本对格雷马斯相关理论的抵触,推断出毕飞宇笔下“权力”的四重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6.
性与秘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涉及性命题,两性描写在小说叙述中成为对人的精神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和表达的手段.<白鹿原>中的两性描写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白鹿原>中田小娥形象的跃现,引发了陈忠实对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理解和认识:爱尤其是性不应成为创作的禁区,性在文学作品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透过田小娥这个视角,陈忠实看到蒙裹在爱和性这个敏感词汇上的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性就成为揭示白鹿原民间"秘史"和支撑这道原和原上人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构件.因此,在写作<白鹿原>时,陈忠实归纳出"写性三原则":"不回避,撕开写,不作诱饵",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17.
《白鹿原》是陈忠实奉献给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以其史诗品格及独特的形象系列引人注目,采用寓言的叙事策略,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经典小说中,革命叙事话语的夹缝里赫然地镶嵌着情爱叙事。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情爱叙事使人物形象丰满、细腻、真实,使小说结构紧凑、有悬念,也使小说变得生动、耐读、有人情味。情爱叙事在革命话语缝隙中的存在,既来自于作家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态度,也是对民族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叙事经验的吸收融会,它使十七年经典小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化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