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蜀著名二胡教育家家苟永森,在近半个世纪的二胡艺术生涯中,首创了集二胡教学、表演、创作、理论四位一体的、谨严规范科学的二胡“琴学”体系,体系中的“琴”学技术研究是其核心部分。“琴”学技术成果涵盖二胡技术原理研究、与提琴系的对比研究、与音乐类其它学科的对比研究、二胡美学研究、二胡乐器改革等诸多领域。笔者所论,即是对苟先生的“琴”学技术研究作了必要的归纳概括,同时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探寻。  相似文献   

2.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在周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古琴在跨越其它普通的乐器而成为“八音之首”则主要依托士阶层的存在。在汉代,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借用琴曲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琴学也成为文人精神之寄托而具有人文音乐的性质,因而从根本上将古琴从“艺术琴”提升到“人文琴”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汉代琴学造谐、汉代古琴作品、汉代古琴技法及汉代琴学的“人文琴”特征、汉代琴学的乐教思想几方面来阐释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二胡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野生蟒是其琴皮的主要使用材料.近年来二胡制作受到了世界环保潮流的正面冲击.文章列举了传统蟒皮二胡在当前历史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对二胡艺术发展的影响,以期引起业界重视,进而切实着手二胡琴皮新材质的研发与使用.  相似文献   

4.
古琴艺术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弹奏法、指法、乐律、关学等体系,故又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古琴不仅仅是用于演奏的一件乐器,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孤寂黯淡的“雅”的审美倾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认为,创作主体有无“才性”是能否从事创作的先决条件之一。“才性”来自于作家的先天禀赋,它是创作主体敏锐艺术感受力的一种表现,对创作主体的想象能力、审美感兴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批评家突出“才性”的功用。同时又强调作家的“才”必须与“胆”、“识”、“力”以及后天的“学”等因素相结合。这种阐发深刻洞察到艺术创造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以批评柳永词为“柳七郎风味”而著称的苏轼,其实也创作了大量的“艳科词”。以对女性的描写为视点,苏轼的“艳科词”大致可分为“侍儿词”、“妻妾词”、“歌妓词”等诸种类型,且在艺术上不乏与“花间词”相类者。导致苏轼创作“艳科词”的主客观原因,既与豪放词在北宋不受欢迎、“柳七郎风味”大畅其行的社会背景相关,又与苏轼对其词学审美认识的调整与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流动于学艺术中的“气”,既非物质实体,又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有机生命体的内在灵魂,它与生命力息息相关,具有流动性,连贯性的特点,天然禀赋之气与后天培养之气都将通过创作流泻到艺术品中,形成艺术品所特有的气息,接受感悟艺术品的结果将使“气”完成从天到人的合一。  相似文献   

8.
论"新粤讴"     
“新粤讴”涵指近代以来延用招子庸“粤讴”体式的一切创作,是粤讴的“变雅之声”。结合时代的地域的等因素,透析了“新粤讴”蕴含的史实物质、启蒙特质、平民特质和地方特质,并揭示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琴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它已经有了至少三千年的历史,通过家传、师传、琴社与流派的传教流传至今,且久经不衰,如今成了乐器的代名词,除了古琴本身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外,靠的是什么呢?一、以琴德传教将学琴与学做人、学琴与道德情操的培养相联系,这是中国古代琴乐的教育观。自先秦以来,“德”成为历代琴学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东晋名琴家戴逵,以琴为文士修身之道而非艺人之技。他弹琴重在自娱自得,而耻于为权贵娱乐用。《晋书·戴逵传》记:“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如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相似文献   

10.
“诗学”一词,源于亚里斯多德《诗学》,本是以古希腊戏剧艺术为对象,从创作论的角度来谈戏剧尤其是悲剧创作技术的一部理论著述,后来在西方引申为探讨所有文学艺术之基本特征和规律的理论,相当于今日高校通行的“文艺学”。1980年代以后,“诗学”之名始通过比较文学研究引入汉语知识界,有了“比较诗学”、“中国诗学”、“中国现代诗学”之名。故此,“中国现代诗学”的命名,包含着如下知识学假定:亚氏从创作论的角度出发,以古希腊戏剧为经验对象而获得的结论,具有超越具体的艺术门类和思想范式的普世性。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二胡演奏者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了二胡音乐艺术二度创作的着手点,指出二胡演奏者只有认知乐谱的标题意义与蕴含的音乐风格特点;充分解析二胡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合理安排音乐的处理手法;提高二胡演奏者综合艺术素质和情感的修养,才能完美地阐释二胡音乐作品的内涵,使二胡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使观众分享演奏者的创作活动,即二度创作带来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琴赋》是嵇康集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于一身而创作出的佳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皆颇有值得称道之处,尤其是“变汉体之旧”,在很大程度上脱出了前人同类赋之窠臼,更使其成为传世杰作.而成就《琴赋》诸多“闪光点”的原因,多认为在于嵇康的思想、性格和富有自然色彩的音乐理论;其实,归根结底,是在于魏晋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别忽视孩子的"心愿"案例一:一家长在镇上的工具厂上班,是个钳工,夫妻俩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喜欢,但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听人说让小孩子学声乐或器乐能增强孩子的艺术气质,所以便倾其所有为孩子买了小提琴和二胡。令家长大失所望的是,孩子视学琴为折磨,可谓度日如年。转眼假期又到了,家长又帮孩子报上了学习班,孩子知道后又是哭又是闹,让家长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14.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天华现代二胡学派发展至今已经有八十余年的历史了,在这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经过凡代人的努力,无论从二胡乐曲创作、演奏技术、教学与教材的系统性、乐器制作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四个阶段重温“学院派”二胡艺术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二胡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族乐器,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它是民族乐器,但近年来逐渐与世界接轨.二胡受人们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优美动听的音色,还因为二胡的塑造性很强,它可以反映出作曲家与演奏者的心之所向.高韶青是我国著名的具有创新力的现代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改革家.因为他常年在国外居住与演出,促使他的作品融合了西方音乐的特征,真正的将二胡变成了"世界乐器".他还结合西方乐器的优点,将二胡加以改革,创造出新颖的"韶琴",受到了业界一致好评.他所创作的随想曲《蒙风》,运用了多种西方音乐因素,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成为典型的富有现代音乐气息的作品.本文将通过《蒙风》这首二胡曲,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高韶青的二胡改革艺术.  相似文献   

17.
二胡音乐创作在二十世纪后期进入繁荣时期,这种繁荣格局的出现主观上是因为大量专业作曲家加盟创作,客观上则是多元化创作技法的发展,即传统创作样式、现代创作样式、中和创作样式和移植创作样式.四种不同的创作样式有着各自具体内涵、艺术特征和意义.各具特色的多元创作样式不仅促使二胡音乐作品的百花齐放,也促进了二胡艺术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深受西方音乐文化及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全面影响。这些外来影响为二胡艺术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其消极作用也已显现。二胡演奏艺术开始出现了趋“洋”化,传统特色迷失,重技轻艺,脱离生活、远离大众等一系列问题,二胡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19.
刘天华是我国国乐一代宗师,是集民族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于一身的优秀民族音乐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从民间推向世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学派。他将毕生精力用在了对二胡制作的研究、二胡演奏法的改革和二胡作品的创作上,开辟了二胡艺术的崭新天地,为我们指出了二胡艺术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对我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二胡在我国民乐之中发展速度迅猛,其作品的创作进入后现代风格时期。最初二胡是以伴奏的形式运用在民间曲艺中,没有自身的独奏曲目。直到民国时期,通过二胡艺术先辈们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得二胡从伴奏乐器成为独奏乐器。与此同时,在二胡传统曲目的不足、专业二胡曲创作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二胡的独奏演出,就产生了由其它中西方器乐曲目移植改编的二胡曲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