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虑是人在自尊心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常常在考试结束后常因焦虑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行为困扰和心理障碍,并因此形成一些心理卫生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后焦虑会使学生处于失助和紊乱的状态,学生意识到结束的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的威胁,从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不仅影响学生的继续学习,而且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对考后焦虑的研究和心理辅导工作,不但是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  相似文献   

2.
理今社会虽然十分呼吁素质教育,但在很大程度上考试依然是老师的法宝: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分数的高低不可避免地决定了老师、学生、家长的喜怒哀乐,因此,参加了比较重大的考试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会使他们降低自信,缺乏动力;甚至还会引发生一些心理疾患,影响他们一生的正常发展,及时地发现、分析,并及时拿出调整措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合理性教育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2005年11月12日晚,江苏城市电视频道播放了一个新闻短片:一个男孩由于考试没考好,怕父母责罚,不敢回家,最后是被民警“押”回家的。这是多么可悲的一幕!的确,对于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考试,家长、老师、社会的关注点往往是考试的成绩,而对孩子考后的心理却关注甚微。他们只知道在孩子考好时,或表扬几旬,或给点钱,或送点礼物等;如果考不好,孩子们面临的常常是打骂、训斥。他们往往不考虑此时的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考试中,常会有一些处于试卷“中途”、难度并不大的考题成为学生解题的“拦路虎”.细细分析这些考题,陈述清晰,考点明了,思路常规,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顺利解决,着实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心态,给后续解题造成“心理阴影”.而在考后学生一旦获得思路,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和失落感,无端地自责必将影响其进一步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那么,这些常规的思路,考试时怎么就会想不到呢?该怎么做,才能想到呢?现结合学生的测试和练习寻找此中原因和突破方法.在近期的一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结束后,通过对学生的草稿纸、试卷、答题纸所呈现的解题过程与“思维留痕”的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端倪,现结合部分考题与大家做个分享,供各位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心理状况受考试成绩的影响较大。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分析考后心理变化,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指引高中生面对考试走出考后心理困境。  相似文献   

6.
高考结束,考生和家长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般来说,大家非常关心考前和考中的情绪变化,却往往容易忽视考后的心理调节。其实,高考后考生的心理状态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压力的自然消失,相反,考试后,从紧张到松弛巨大的心理落差、对考试成绩的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差异……都会让许多考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这可能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考后心理调节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杨静  陈奋 《广西教育》2009,(2):47-47
成功的数学课必须做到科学、艺术和心理的有机结合。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主动探求知识,思维处在积极状态,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8.
考试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考试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考试的效果。考试焦虑是影响学生进行正常考试的一种心理障碍。通过分析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时策。会使学生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识过程。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生处在消极状态,那么就会学习劲头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恰当运用心理规律,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规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的渐趋成熟,也会有一些来自自身的或是外界的因素,影响他们学习心理的稳定,也影响着他们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本文试就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探讨其不稳定的因素,并提出帮助学生心理稳定的一些具体做法。一、引起学习心理不稳定的因素1.成绩的波动,每次考试名次的升降,是导致学生心理不稳定的一个重大因素。诚然教育学认为分数可以刺激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但近几年国外心理学研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积极的状态,就能对学习充满浓厚兴趣,主动探求知识,否则,处在消极状态,对学习无精打采,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习,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成人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意向等均显示出与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的差异,其应考状态也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点。分析其心理特点,引导成人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并努力加强考试管理与改革,将有利于他们以积极有效的状态投入新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培养最佳学习心理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效果不同。如果学生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就能对学习充满兴趣,主动学习。反之,处在消极状态下,被动学习,就会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着手培养学生“四个心理”,让他们具有最佳心理状态,经常处于积极、主动、自愿、自觉的学习状态,就能大面积提高英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应试压力下,心理状态极易出现波动,产生心理问题。本文对265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进行调查,采取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建构相关因素对考前心理状态的影响模型,然后提出对策。调查结果显示: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学习和考试信心感与消极心理并存,两者无显著相关;情绪调控能力可抑制消极心理,而时间管理能力和社会支持则正向影响学习信心。  相似文献   

15.
在激烈而紧张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下,考试焦虑已成为阻碍许多九年级学生考试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过度的考试焦虑不仅影响九年级学生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而且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对此,分析九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调节,就成为当前初中教育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动机缺乏、学习方法不当、对考试产生焦虑,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不仅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而且会阻碍他们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在现代,“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其实,学会学习的关键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心理。本文针对学生因学习动机心理问题而影响学生积极学习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个教师如果教着一些不爱学的学生,只是靠上课灌、考试压来使他们消极被动地学,教学质量上不去,自然不必说。学生由于不爱学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心理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将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一些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如果经过教师的教,使学生能愉快地、主动地学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1月12日晚,江苏城市电视频道播放了一个新闻短片:一个男孩由于考试没考好,怕父母责罚,不敢回家,最后是被民警“押”回家的。这是多么可悲的一幕的确,对于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考试,家长、老师、社会的关注点往往是考试的成绩,而对孩子考后的心理却关注甚微。他们只知道在孩子考好时,或表扬几句,或给点钱,或送点礼物等;如果考不好,孩子们面临的常常是打骂、训斥。他们往往不考虑此时的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呢?据笔者对一所郊区小学调查的结果显示:全校600多名学生大部分希望在自己考好时能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鼓励、奖赏;考…  相似文献   

19.
考试成功的规律表明: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是考试成功的基础,考生心理调节状况是考试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在20多个影响考试成功的因素中,居第一位的因素是考生考试中的心理状态,第二位是考生考试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由此可见,考生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如何使考试中、考试前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考试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做阳光老师     
管文锦 《辽宁教育》2009,(12):15-16
教育是人格对人格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化。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感染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引起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甚至可能给他们一生带来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