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人们往往注意到余象斗《三国志传评林)和《列国志传评林》相对浓厚的史传结构和笔法,而忽视了其自身的另一种文学因素——喜剧情节的展示与描写。在喜剧手法上,《列国志传评林》在《三国志传评林》的基础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但由于《列国志传评林》作为《三国志传评林》在商业利润驱使下最早产生的列国志小说的效颦之作,艺术上比较粗糙,因而其在喜剧情节的经营上呈现出某些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大量的杂传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形式上看,这些杂传与史传不同,它们脱离史书独立存在,思想自由,篇幅短小,灵活多样,标志着魏晋时期古典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艺术渊源看,它们继承了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传统,但又有发展,往往以细节和人物的言行刻画传主形象,心理刻画较为细腻,且具有传奇色彩和感情色彩。它们既补充了《三国志》的不足,又使历史人物个性化,因而有较高的史学、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到"字在当而不在奇",即:所用文字在于恰当,并非新奇。三朝高僧传的叙述风格属于散文,其具有风格质朴、语言简洁等优点,满足新时期尚简的审美情况。史传文学得以被广泛接受,离不开史传著者文笔之美的支持。文笔之美不单单表现在叙事技巧方面,也展现在对于语言驾驭上。作为熟读经律的高僧,作者在叙述中自觉摒弃虚而不实的表述,追求"文字允正"的文风,表现为简介准确、从容点化、睿智风趣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讨论湖北省宜昌县民间艺人刘定乡家传抄本<黑暗传>的发现、整理及其价值,这一西陵峡<黑暗传>歌本的文学性、知识性与历史性文化特征,在鄂西<黑暗传>群中独树一格.文末所附<西陵峡〈黑暗传〉全文校录>,乃作者利用明代小说<盘古至唐虞传>等相关文献精校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5.
《五柳先生传》向来被史家认为陶渊明的少作,至今仍被学界所接受。清人有异议,但只是感悟而已,缺乏论据。今人亦未有多少进展。考察该传的承继,以及少年志趣与此传不吻,而与晚年处境相近,应与《自祭文》、《挽歌诗》作于同时,显见非少壮之作,当作于60岁以后。  相似文献   

6.
唐代传奇《河间传》中塑造了荡妇河间妇。本文通过对其形象特征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分析发现,其中的男性中心意识表现得非常明显;以男性中心话语为视角,从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两方面反观唐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范,从而探究当时的社会性别关系及体现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7.
史传著作在题材、笔法和语体这三方面对中国小说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而在限制想象虚构、偏执历史题材这二方面又阻滞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在克服了史传文学的阻滞后才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8.
唐代宦官奉佛之风十分兴盛,从西安碑林新藏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可以看出他们奉佛的思想根源。墓志反映,唐代宦官或为佛陀庇佑,或为禳灾灭祸,或为祛病回生,或为避满招损,从而虔心归佛。通过考析新出土的唐代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可以达到据史传以考遗刻,复以遗刻还正史传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孔子生前极力提倡仁义忠信礼乐孝悌之道,这些后来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规范与准则。而孔子的这种忠孝节义观也成为后世史学家编著史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史书体例中不乏“孝义(孝德、孝友)传”、“忠臣(忠义)传”、“烈女传”、“笃行传”、“游侠传”等等;而且儒家忠孝节义还成为史书中品评人物优劣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忠孝节义的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长河中绵延数千年之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大量纪传体史撰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范出现甚早,刘知几《史通》的问世尤其具有划时代意义。萌芽、成长于崇史重史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籍特别是其大宗——史传的丰富滋养,也受到史传家法的严重束缚。冲决史传家法、建立崭新文体的重任历史地落在唐人小说身上,无论是社会功用上从资鉴劝诫到愉悦性情、表现方法上从实录简要到幻设铺陈,还是文体品格上从儒雅庄重到飘逸风流,唐人小说都顺利实现了对史传传统的内在超越,终成“一代之奇”、“特绝之作”,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的真正独立,昭示了小说史上第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从汉代到唐代,历代统治者都用明确的人才标准来规范文学之士。在历代的"求贤令"、"求贤诏"等政治文献中,这种标准历历可见。相对于唐代以前诸朝而言,唐代政治意义上的文学是一种综合了儒学、文辞、智略、品德诸因素的文化实体,它既肯定并要求文学的独特性,又强调并鼓励文学的政治性;它既没有回复到汉代的文章与学术合一的文学概念上,也没有走向片面地追求词采和声律的境地,是比较健康的。  相似文献   

12.
一代明君的君主论--唐太宗和《帝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君主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与历史地位,历来受到学人的关注,并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唐太宗《帝范》以前,这种研究有不少真知灼见、精彩篇章,甚至也有系统著作问世,但大多是就某一君主而论,或是就某一君主同另一君主相比较而论,而非把君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作综合的理论阐述。唐太宗所撰《帝范》改变了以往认识上和撰述上的这种局面,鲜明地反映了一代明君的君主论。他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君主现象作综合的分析,提出了在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和政治思想上的一篇宏文。  相似文献   

13.
谈唐代岭南海洋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君尧 《职大学报》2011,(1):58-72,54
唐朝全方位开放,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而岭南地区的海外贸易也空前活跃。海洋强国促进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唐代岭南的海洋文学无论是文学体裁、文学题材、文学艺术都在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汉书>与<史记>相比较在编纂体例上有一系列创新它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形式;顺应时代潮流,取消了"世家"体裁;在继承改造<史记>诸志的基础上,新创立了地理、艺文、刑法、五行四志等新志;班固以自己的世界观审核了<史记>的各种材料,利用时作了很多增补、移动、删节、订正工作.这些创新在内容上突破了史书只载政治事件和为人物立传的局限性,使读者得以概见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状况.这些创新都被以后的史学家所继承,因此,<汉书>在编纂体例上的杰出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这也说明古代史籍的编纂方法大致是在西汉时期奠定了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及新文学运动前后 ,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关键时期。西方叙事诗学及其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抒情文学中心地位的式微 ,使当时的”新体”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批评 ,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与艺术追求。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白话叙事诗”及其创作形态的出现 ,为中国叙事诗艺术现代文体类型的确立与理论批评体系的重构 ,规定了基本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反七律体是歌行的特殊类别,是贯穿了唐诗发展史、为唐代著名诗人所青睐的一种亚诗体。从题目看,"反七律体"仍体现了七言歌行自由抒写的特征,但其形式是七言八句而"非格律化"。它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用"仄韵"和"反对仗"。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领域,有关中西音乐互动的碎片化研究比比皆是,但从整体上观照“中国近代音乐转型过程”的总体叙事阙如。《海上乐事》的出版不仅还原了该时段长期缺位的历史史实,同时从学术观念与叙事范式的视角思考音乐史问题。该书以大量晚清新闻媒体的前沿“另类”史料,将上海音乐置入世界范围的整体观之下,采用了一种全景式年代下的主题叙事体例,不仅改写了前人囿于资料所定论的某些历史,还在叙事方式上使材料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各个主题,清晰地展现出自身叙事的发展轨迹,更为音乐史书写提供了较大的综合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编年体史书《左传》、《后汉纪》的历史叙事为纵向参照探讨《资治通鉴》,可以见出它在载人和记事两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其载人之法主要是借鉴了《后汉纪》"连类同书"的叙事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缩小类比人物密度、反衬、记述重大事件与表述主要人物相结合的方法,在扩大记史容量的同时,更好地使历史发展的大势得到了连贯的纵向延伸。其记事之法则主要是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手法,运用丰盈细腻的文字,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大的时代主题。并以记言形式来丰富记事,从而使载人和记事同时成为牵动编年体史书叙事发展的两翼,进一步推动了编年体历史叙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都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自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始,就对前代都城进行记述,且成果丰硕。自20世纪初起,学者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古都从微观复原、宏观综合以及文化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各方面研究。由于古都文化是历史上一个王朝或时代文化的缩影及精华,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古都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今后古都文化研究,随着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在古都文化源流、内涵、特征、影响等多个学术方向以及在推动古都所在城市之传统风貌保护、古都文化旅游等应用方面取得广泛深入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