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放飞子孙     
李德金 《老年教育》2010,(12):41-41
外地一位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天津一所高校,朋友携妻不远千里送孩子来报到。其实学校各个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朋友仍然一万个不放心,直到开学半个月后两口子才走。我一再告诉朋友:别老不放心,孩子早晚要起飞,你不可能管她一辈子。可朋友说,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  相似文献   

2.
每年的小学生入学和“小升初”前夕,许多家长总是忙于“拎”着孩子到一所又一所学校“赶场”一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于是,重点学校的报名处人头攒动,一般学校的校园里冷冷清清,这已成为一道多年不变的景观。而几乎所有不甘于让孩子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的家长们,都在如此这般厚此薄彼地择校,这正是我国以一贯之的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而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常常在无意之间注入孩子的脑海,并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是否所有家长都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充分地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懂得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傲、自立而不自私呢?我们来听听傅老师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借助校讯通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很多时候,个别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进学校,自己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教师和学校的事,跟自己没关系了"。由此,家长缺少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不负责任的语言以及行为又造成了孩子和教师之间的不协调行为,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了严重的不和谐状况和脱节现象。当孩子的成长出现问  相似文献   

5.
握手     
兽桂林 《班主任》2021,(3):72-72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一个月回家一次。晚上值班,我照例到学生宿舍看一看.今年冬天来得早,这两天气温更是断崖式地下降。我挨个儿握了握走廊上几个孩子的手,问他们“冷不冷”。我的手也不暖和,可是孩子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相似文献   

6.
马雪芳 《海南教育》2014,(18):82-82
1.一所学校正校长喜欢教育,副校长喜欢教育,这所学校不优秀才怪呢! 2.什么果树结出什么果子。一个不是一棵桃树的孩子,我们的老师一定要让他结出个大、味甜的桃子来。真是太荒唐了。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大夫,也是一个十岁孩子的父亲。我儿子在北京一所重点小学上四年级。很遗憾的是这几年因工作忙,我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关心得很不够。我妻子是儿子学校的老师,儿子的学习和生活当然由她照顾。每次开完家长会,妻子总跟我发牢骚,说你应该管管孩子,老师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做小动作,有时候打瞌睡,有时候无精打采,总爱磨蹭。孩子的成绩虽然不算差,但也只是中等。由于孩子精神不好,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再给孩子加压又怕适得其反。起初我们以为孩子有什么病,但体检时一切正常。这学期开始的一天晚上,我发现孩子洗脚…  相似文献   

8.
中山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学生一周五天在学校度过,只在周末和父母相聚。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校园生活愉快吗”“孩子与老师、同学关系如何”“孩子是否认真学习”等问题是他们特别关心的。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不乐于与家人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一天,我下乡去办事,正碰上一所镇中一所镇中心小学放学。只见校门口不大的空地上和原本就不宽敞的马路上横七竖八地停满了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整个校门口一片嘈杂,车乱,家长乱,孩子也乱,无法通行。后来,校长告诉我:“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原来的村小已经全部撤并,学生绝大多数集中到镇中心小学,现在学校在校生已经达到2000多人。孩子上学的路远了,家长接送孩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校门口拥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0.
各方评价说     
《辅导员》2012,(17):14-15
为人父母都有这样的愿望,让孩子在轻轻松松中遨游在书海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课本剧让我的孩子爱上了阅读。记得一天下班回来看着以前一拿起书就皱眉的孩子,今天却在书桌前细细地品读,在高兴之余好奇心引着我想探个究竟,通过与孩子交流后得知,学校组织了班级的课本剧团,孩子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还要把精彩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给同学、老师,每年还要举行课本剧展演……这要是不好好理解、品味文中的思想,人物的内心世界,不  相似文献   

11.
梁剑华 《宁夏教育》2000,(11):50-50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南山里的一所学校里当了“孩子王”。山里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我心里一直很不平衡: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在山里能干出什么事业来?  相似文献   

12.
孙立平 《河北教育》2008,(11):32-32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收费较高,可以实行全寄宿制的学校,因此,来到我们身边的孩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家庭经济基础普遍较好;二是留守学生数量多。我的班上就有19个这样的留守孩子。很多父母只能寄钱回家供孩子上学,无暇在意孩子的情感需要。有的孩子一年才能和父母见一次面,有两个孩子近3年没有见过父母了。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只是一个长期飘忽在外的身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期盼。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心理往往是残缺的。  相似文献   

13.
我的邻居李老师,刚上班的时候在一所启智学校工作,教的是一群患有先天性残疾的孩子。一次上课,他讲到“幸福”这个词的时候,忽然顿住了,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向这些不幸的孩子们诠释这个美好的字眼儿。在常人看来,这些孩子从小到大,似乎根本就没有过关于幸福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微话教育     
<正>@刘铁芳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学业上都达到同样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他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过程之中,都能够显示出积极的生命状态,内心被激活,生命被点燃,每天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状态。这就是作为教育过程的好,很显然,这种好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的好之所在。这个意义上的好的学生,才是我们今天所要  相似文献   

15.
帮助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怎样的学校才符合要求呢?应当是能够时时处处把小事情做好的学校才是!一所好学校应当是校长能够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的学校;是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内在需求的学校;是不过于强调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学校。  相似文献   

16.
爱要有度     
暑假过后我就要到另一所学校工作,要到一个新的班集体当班主任,心里有些不踏实,暗暗猜测着未来的这些孩子是什么样的,我能很快地融入他们之中和他们一起成长吗?  相似文献   

17.
我的大外甥女生下儿子断奶后,不到一岁就放在农村让她婆婆带,一直到上五年级才接到她打工地方和她一起生活。可是,每天她发短信给我说:小姨,儿子不听我的话,学校生活不适应,考试成绩倒数第一,家庭作业不会做,可我也没法辅导……这几年,当她的朋友们自己带孩子时,她却过着自由的生活,吃了玩,玩了睡,有空就去看看孩子,给孩子买些好吃的、好玩的。当孩子和她在一起生活了不到半年时,她彻底失望了,一是孩子有话不  相似文献   

18.
每位校长都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成长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可是,有些时候却事与愿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往往会反思,试着去寻找其中的缘由。有时候,我们也会很惊讶,为什么一位老师在这所学校时总是表现平平,而调到另一所学校后没几年就发展得那么好?常听说,农村里一些人家养了几个孩子,这家的大孩子考上大学了,结果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也都能考上大学;而邻居家的大孩子没考上大学,结果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也都跟着没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19.
刘瑞芳 《辅导员》2009,(2):48-48
尊敬的刘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家长,现在孩子升入中学了。孩子越大了,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困惑,孩子不像以前那样愿意跟我讲学校里的事,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交流,对孩子不了解,似乎隔阂也越来越深,请问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元元 《成才之路》2010,(6):I0007-I0007
有这样一个家庭,就因为孩子补课与不补课的问题产生了争吵:父亲比较开明,倾向不补课,要让孩子开开心心玩一个寒假;母亲却说,"别人都在补,社会就这样",要想办法把孩子塞进补习班。笔者还看到另一则报道,有几所学校为了让学生补课,竟然想出让学生不穿校服、选择在校外某偏僻地方补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