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本文以2000至2011年间的上证指数收益率与四个银行利率(SHIBOR隔夜拆借利率、活期存款利率、1-3年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银行利率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银行利率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几乎没有影响,并不存在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利率与股票市场收益成反比的现象。这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并不能影响股票市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的利率传导机制在中国无效。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中,利率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在当代宏观经济理论中,利率是联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重要关键点。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调节着金融资产的存量、流量在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自从1984年我国实行二级银行制度以来,央行频繁利用利率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近几年在加快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进程中,更是如此。自1995年央行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后,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物价涨幅持续回落,针对这种情况,央行从1996年5月至今已五次降息,因此充分认识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的首要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影响货币政策效力的渠道主要有:信贷配给渠道、传统利率渠道、汇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心理预期渠道。通过实证研究,在我国各渠道发挥作用与西方不同,但货币政策效力是明显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不完善,还应构造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信贷利率杠杆来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近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措施。本文主要就利率下调后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根据名义利率变动及其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分出"狭义流动性陷阱"和"广义流动性陷阱",我国1997年底出现通货紧缩以后不存在两种意义的"流动性陷阱".将微观金融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方法引入中国长期经济波动和宏观分析,会发现经济周期上行和向下转折之后相关变量间分别存在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其原因在于名义利率调节无论在时间和幅度上都落后于通货膨胀率变动.利率连续下调等货币政策操作对投资、产出、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效果,其传导机制包括增加企业利润、降低国债成本、改变经济主体预期、降低汇率升值压力并增加进口等.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宣示"经济衰退期间货币政策无效"起因于误解凯恩斯而导致的"宏观经济学教条",应该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6.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是对货币失衡的内在调节 ,选择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是分析中国转型期货币需求的重要途径。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在经济扩展与收缩期分别上升或者下降 ,从而对经济接近过度繁荣和步入衰退时期的货币紧缩与扩张政策产生冲消后果 ,制定货币政策须考虑货币供给在货币流通速度基础上发挥作用。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与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货币供给的关系沿时间流程的一致性削弱了理论界认为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的相关结论。各层次货币供给中与宏观经济目标相关性较强的是M2 ,在货币供给外生条件下 ,中央银行可以选择广义货币增长率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但在M2 内生化特征不断增强条件下 ,不妨选择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并控制通货膨胀率 ,通过对实际利率施加影响从而影响货币需求以实现货币均衡和经济均衡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日益凸现。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率衍生品的使用对传统信贷活动产生了显著的替代效应,银行持有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总资产比重提高1%会导致信贷下降0.4%,而持有利率衍生品名义本金占信贷总额的比重提高1%则使信贷下降0.26%。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替代效应有利于优化我国的金融结构,进而推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应积极发展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并可以运用利率衍生品来完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近年来我国利率变动频繁,而且波动幅度很大,这导致利率风险的不断加大。结合利率调整的历程,分析导致利率调整的主要因素,如:宏观经济环境、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以及国际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介绍防范利率风险的对策建议:正确认识利率风险的存在,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并完善利率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对长、短期利率的预测能力等。  相似文献   

9.
解决当前国民经济和金融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改革。就金融体制改革而言,重点是建立健全三个有机统一的金融体系和运作协调、调控自如、松紧适中的宏观调控运行机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自我约束与自主经营、自由竞争与严格监管、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四种关系。1.正确处理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保证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力度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三职合一”的银行,必须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目标,明确自己的职能。(1)以稳定货币为首选目标,在此前提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而规范化的监管,以保证金融体系安全而有效的运行。(2)中央银行以宏观调控为己任,必须高度超脱和独立,为保证货币总量平衡和调控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必须避开利润干扰;它的分支机构以监管为己任,以《中央银行法》为准绳,以金融机构为对象,严格监管措施,规范金融行为,模范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商业银行概念之后,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这些政策工具的运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着投资不足的问题,货币政策对投资规模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找出问题、寻求对策是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调节功能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给出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逻辑,并运用一个修正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动态新凯恩斯主义两国模型分析两国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福利效果,结果表明:合作的福利分配在大国和小国之间具有非均等性,大国可以从合作中增进福利。作为一个日益开放的经济大国,我国开展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是一种有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收入和风险两个角度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银行带来的影响,深入剖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中小银行所面临的息差收入空间变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利率变化风险加大、资产负债管理变难等问题,进而提出我国中小银行应扩大能力服务范围、实现多元发展目标、促进风险管理意识、加快防控体系建立、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增强自主定价能力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取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进一步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性.选取近15年的货币供给量坞与GD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从中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取上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改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关系到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稳定。本文将利率市场化作为虚拟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地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及资金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不良贷款率,但是加快了金融脱媒,减少了资金来源,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和利率风险,使资产收益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有必要明确投资者的主体地位。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以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典型代表。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应与企业多个利益团体有关,是这些利益团体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据此,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比以股东财富最大化等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更科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际收支近年来存在明显的"双顺差",持续的"双顺差"在给我们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表现出很多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出口成本增大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本和难度;累积的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有可能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通过分析,探讨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外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居民消费也存在重要影响。银行信贷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积极财政货币政策没有发挥出预期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重经济政策目标并行使得各政策工具的效应发生抵减,从而降低了单个政策效力。建议在当前以扩大内需为中心,协调配合好各经济政策,使政策效力实现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方面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必会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最重要、最有力的推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