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少恨》是张爱玲尝试通俗小说的作品,但主人公家茵的最后出走却“意外”地带来了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格的提升与脱俗。文章欲以“多少恨”为线索,逐一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从《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到《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薇龙到《封锁》中的翠远再到《多少恨》中的家茵以及《十八春》中的曼桢这些同样有恨却又有着不同恨的女性心路历程的求索。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悲剧命运集中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不单单在生存上、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对男性的巨大依赖。她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描摹了众多的女性,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根源。顾曼桢和石翠芝代表了那个时期女性意识的萌芽,顾曼璐是一个被奴化的女性典型。而顾太太和沈太太作为两个母亲,张爱玲把她们作为凡人来写,这一改母亲在大众心中的伟大傲岸形象,张爱玲甚至把一些丑化的痕迹留在了她们身上。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邝丽莎的作品《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的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表现出既有排斥又有推崇的态度,同时还进行了对中国不同民族间史实的嫁接。这是由华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决定的。华裔女性作家从"我"这个独特而复杂的视角看中国这个他者,但中国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观者的侧面形象。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半生缘》里浓浓的烟火气和淡淡的悲凉感——《金锁记》是故事,《半生缘》是人生。人生有几个十四年?十四年很长也很短,张爱玲的笔下,时光只在无声无息中演进,好像一个悄悄溜进来的小偷,来时静寂,走时却带去了一切——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千帆过尽、沧海桑  相似文献   

5.
《荷马史诗》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一个真正美的世界,形成了"丰满"、"窈窕"、"装饰美"等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海伦则由于其特殊身份,已经成了女性美的象征.与此同时,《荷马史诗》又是西方"女人祸水论"的源头.《荷马史诗》中的女性美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一部戏曲和一部小说放在一起比较,主要是因为在不同的形式上有相同的内容。《牡丹亭》和《聊斋志异》中的婚恋故事有极大的相似性。恋情的发展都是在非现实的情况下,前者是通过梦以及人鬼来实现,而后者多是人与狐鬼精魅。两部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欲"和"色"进行了肯定和描写。并且,对女性的刻画笔墨尤其多,《牡丹亭》里杜丽娘一枝独秀,《聊斋志异》中众多女性色彩纷呈,她们的共同点是会主动寻求情感和欲望。通过挖掘这些共性,可以窥探到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的风潮,引起人们对婚姻,对人性,对女性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读完张爱玲的《半生缘》,直觉得"叹人间美中不足"的缺憾之美。当男女主人公世钧和曼桢经历百折千回二十年后重逢,是这样描写的:"曼桢半晌方回:‘世钧,我  相似文献   

8.
蔡琰《胡笳十八拍》尽管存在真伪之争,但一直备受称赏。唐代大历年间诗人刘商也写过同题诗。对读二诗中"蔡琰"最主要的两个身份"妻"与"母"可知,蔡琰《胡笳十八拍》流露出的女性意识十分突出。这不仅足以让蔡琰《胡笳十八拍》成为女性写作的典型文本,也对真伪之争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9.
高桥多佳子是日本当代女性小说家,发表在1971年5月的《文学界》上的小说《相似形》是其代表作。小说突出表现了日本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追求精神解放的特点。本文综合运用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精神分析学派中的性格理论,探讨《相似形》中主人公"我"对女儿的夸张而虚幻的想法与举动,以及"我"如何颠覆传统生育理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终确立当代女性精神家园急需重建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0.
《剪灯新话》婚恋故事中的女性角色虽然身份不同,性格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美丽的外貌,横溢的才华,敢于追求真情,冲破"性"束缚的藩篱,展现了作者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同时,婚恋女性结局的悲剧性也折射出了作者动荡年代的心路历程和对圆满婚恋的渴望。  相似文献   

11.
《诗经》和《楚辞》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诗经》女性外貌形体具有实用性审美色彩,性格上具有阳刚性特征,气质上属于世俗型风格;而《楚辞》女性具有纯审美色彩的外貌形体,阴柔型性格特征和浪漫性个性气质。二者作为文学的两大源头,分别奠定了后世女性描写的不同基调。  相似文献   

12.
吕亚妮 《考试周刊》2011,(20):21-22
我从高中开始就喜欢《简·爱》,所以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把它翻来覆去读过四遍了。关于它的读后感也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在此我从女权主义这个角度出发,谈谈我所读到的《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王妮 《海外英语》2016,(4):148-150
《黄色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权运动领袖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杰出代表作,代表着早期美国女性作家为冲破男性作家为主导的文学写作而做出的勇敢尝试。该文从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我"的写作以及吉尔曼本人对《黄色墙纸》的写作创作的探讨,分析女性作家在争取女性写作和自身自由方面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14.
《左传》中描写各国女性纷繁复杂,而其中郑国女子却以其多样化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左传》中的郑女在父权与夫权的矛盾中、"非礼"事件中、婚姻选择中的参与不同,选择不同,命运各异,这不仅与郑国的历史风俗有关,也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16.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17.
封建社会末期的东西方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比较《十日谈》和《红楼梦》,前者露骨谈性,有纵欲主义之嫌;后者隐晦说情,重在"意淫"。两部作品中,女性的处境不同,但实质都是昭示当时东西方女性的低下地位。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无情》与《月牙儿》关注混乱局势下上层世宦之家母女和下层贫民母女两代的命运。《历史无情》中的凤英和《月牙儿》中的“我”奋斗过,努力过,挣扎过,但最终没有希望,没有出路,不论做何种努力都是枉然,都逃不脱悲惨的结局。母亲的以前正是女儿的现在,而母亲的现在也正是女儿的未来,最终走向母女殊途同归的命运。两篇的女主人公出身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处事态度不同,生活轨迹不同,但这些不同的最终指归是命运的趋同。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二五年章依萍在《古庙杂谈(五)》中说:"鲁迅先生自己却明白的告诉过我,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此后,许多研究者也都认为,《野草》"把诗情和哲理织进构思的蓝图",其中包含着"深邃的哲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野草》、的"诗情"进行了许多研究,而对其"哲理"却很少展开论述.其实它是《野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野草》的思想内容的关键.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对《野草》加以探讨,或许更有益于鲁迅作品的研究吧.  相似文献   

20.
《封神演义》与《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风格迥异的作品,然而它们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侧面的描写,体现的都是女性在人类社会早期男性话语架构下的地位,即: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既由于原始的性别魅力为男性所敬畏;同时又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附属性和奴性。事实上,通过三部作品中对女性群像描写的分析比较,揭示出的是东西方早期社会对女性的相似的价值观和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