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影响学前儿童谎言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自身行为、家庭表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等。家长应通过树立正确儿童观,实施科学教养方式;发挥优秀榜样作用,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明确的家庭规则,合理进行角色分配来有效预防学前儿童谎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学前儿童的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学前儿童家长会在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与支配下,采取相应的教养方式,表现出一定的教养行为,最终作用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绪,随着其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及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的变化而变化着。学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是永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将在考察学前儿童焦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拟从儿童的气质特点等内部主体因素和家庭环境、父母心理健康、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背景因素两个侧面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考察学前儿童焦虑问题产生的内外部原因。这不仅可以揭示影响学前儿童焦虑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32名小学3、4、5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相互关系的问卷调查发现,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少,亲社会行为越多,则同伴接纳越高;儿童的同伴接纳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没有关系;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积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省900名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儿童核心家庭比率略有下降,联合家庭有增多趋势,但无论在何种结构的家庭,家庭教育的主体都是父母;受科学教养观念缺失的影响,不少学前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有些儿童日常活动安排不科学;城市的家长更注重与儿童进行亲子沟通;父母的教养知识、教养观念等存在不少问题.要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水平.必须从家长做起;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的整体现状,"主战场"在农村,重点是农村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会引发隔代抚养家庭对立违抗障碍儿童的家庭教养行为及造成的对立违抗症状表现.方法:应用访谈法对29名符合对立违抗障碍标准的独生儿童、儿童家长和儿童教师进行访谈.结果:从祖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祖父母与父母间的教养行为、父母之间的教养行为这样一个家庭互动方式的角度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祖辈的溺爱,父辈的低父母参与度、过度严苛、简单、粗暴的教养策略,不良的亲子沟通,自身教养行为的不一致,不同养育者(祖辈与父辈、父母)间不一致是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儿童对立违抗障碍的家庭教养行为.结论:在对立违抗儿童的干预中,应加大父辈在儿童教养中的参与度,减少祖父母与父母异辈之间、父母之间的不一致教养行为,还应把祖辈纳入到干预体系中,并为家庭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养技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在邢台市进行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结构、父母的育儿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养方式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影响儿童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家庭因素方面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态度、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都是对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施加影响的重要因素. 一、创造性人格及其早期发展的重要性 创造性人格强调个体创造行为中的人格因素所起的作用.创造行为的实现,既依赖于认知过程的各种能力品质,也与个体的动机、兴趣、信仰、价值观、性格和气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创造性人格反映那些富有创造性个体的精神面貌.创造性人格是通过人的创造性行为来实现的,而创造力就是创造人格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对儿童来说,只要他所进行的活动对他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个体发展有价值,就可视为创造.  相似文献   

9.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280名流动儿童,探讨其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有忽视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权威型四种,有66.7%的农民工教养方式不恰当.(2)流动儿童父母权威性有较高得分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46.2%,农民工在子女眼中父母权威性未达到理想水平,有待提高.(3)流动儿童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的比例随农民工文化程度的提高、流动时间的增长、亲子交谈频率的增多而加大;“同时随迁”的流动儿童中,其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均大于“随后随迁”的流动儿童.(4)农民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做到以身作则,为子女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以此改进其教养方式,并在子女中树立较高的权威性,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喜琴 《新课程研究》2009,(12):43-44,47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教养观念、教养行为、教养方式类型、教养方式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则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更加注重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和儿童的相互作用,行为遗传学等大量研究都证明了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的存在。未来的研究将深入探讨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和儿童交互作用的具体研究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两所小学的373名高年级儿童进行了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儿童自尊发展和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2.高自尊组和低自尊组的儿童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多个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有较好的预测作用;3.运用因素分析法对两组儿童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更为抽象的层次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济南、青岛两地的7所初级中学抽取学生897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儿童权利意识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行为倾向均具有显著影响.(2)在农村,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情感得分显著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情感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的权利认知和权利情感得分越高;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权利行为倾向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具有更强的权利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从介绍家庭教养方式、教养方式种类和儿童对不同教养方式产生的一系列反映来浅谈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心理的影响,以及对父母不当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原因进行分析。建议父母要以自身言行为榜样,共同担起教养孩子的义务,为儿童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从而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合格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5.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也被称为侵犯性行为。根据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性质可以划分为无意性、表现性、工具性和敌意性这四种类型。学前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来自个人的生理学因素和理解歪曲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幼儿园教师的关注度程度和强化方式以及社会影响等。有效解决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从教给儿童正确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方法,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模仿榜样,强化儿童亲近社会的行为以及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观看动画片内容这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学前儿童生活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并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基于当前学前儿童的发展,从生活规律、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环境方面分析影响习惯养成的因素,捕捉和利用儿童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日常渗透,养成良好习惯是儿童拥有美好未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父母在与子女互动时常会出现因电子设备而分散注意的低头行为。父母低头行为是影响儿童发展、破坏亲子关系的危险因素。为了明晰学前儿童家庭中父母低头行为的危害,考察父母行为与儿童个体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对618名学前儿童的父母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父母低头行为与亲子关系的联系及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父母低头行为能够负向预测亲子关系,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和外化问题行为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亲子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减少父母的低头行为、提升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改善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国外现代亲子关系理论观点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鲍姆林德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众多因素的重要中介。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她以“父母控制”为中心维度,以构建的方式建立了评价父母教育方式的体系。受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鲍姆林德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在父母行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应的研究也日益深化和丰富。国外S.Coopersmith(1967)、GF.Kawash(1985)、D.MNielaon和A.Metha(1994)等人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美国学对父母的行为方式与儿童自尊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低自尊组儿童父母倾向于严厉惩罚,高自尊组儿童家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发展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形成兼具男女优势人格的双性化性别人格,在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中,父母教养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的关系的量的研究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程度,从而推动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