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崤函古道历史地理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东西干道上的锁钥,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古道蜿蜒数百里,存在数千年,遗迹星罗棋布.作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丝绸之路河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崤函古道已被列入河南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在理清历史时期崤函古道发展之脉络,揭示其发展演变之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论述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价值,以有用于世.  相似文献   

2.
崤函古道位于今黄河三门峡段南岸崤山之中,是沟通长安与洛阳两大古都东西干道上的枢纽路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历史价值。由李久昌教授主编的《崤函古道研究》,不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估价崤函古道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改变以往对崤函古道研究的思维定势,将三门峡漕运研究纳入到其整体研究体系之中,拓宽了崤函古道研究的路径。该书的编定体例也体现了编者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两大现实课题的关怀,是认识和研究崤函古道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权威性文献。  相似文献   

3.
文化线路视野中的崤函古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近年来备受关注.崤函古道作为一条文化线路,是历史时期沟通长安(西安)、洛阳的东西交通要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开通后,崤函古道又与其它通道组合,由原来的境内通道,而发展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崤函古道在时间上几乎纵贯三门峡地区人类的发展史,使用时间长、影响深远,文化特征明显、作用突出,符合马德里会议制定的文化线路的四个基本判别标准,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4.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有较为丰富的商文化遗存,作为商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商文化版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依据文献载述和考古资料,初步探讨了商代崤函古道交通地理问题,研究表明,无论是商汤革夏、商文化进入崤函,还是西渐关中、北上晋南,崤函古道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既是商王朝与这一地区建立和保持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纽带,也是崤函与关中、晋南各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地理舞台。  相似文献   

5.
崤函古道是西起长安、东至洛阳的古代官道在古陕州境内的总称,是西京长安以东,东都洛阳以西的屏障和门户。我们的先民们从崤山峡谷中开辟的崤函古道,成为历朝历代"襟带两京"的锁钥,是自古以来中原通关中、达西域的咽喉要道。无论称雄关中或入主中原,崤函古道都因其险固和交通之难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6.
崤函古道的形成、开通和繁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崤函古道之所以能够成为连接洛阳、西安东西两京的"襟带咽喉",通关中、达西域的中原要冲,有着政治军事上的原因,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更有其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   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东西干道的一段,该道西起陕西潼关,东至河南新安与宜阳,向被称为"两京锁钥".因其沿线主要穿行于崤山之中,所经之途,山势高峻,谷深委曲,又有号称天险的函谷关,故而被称为"崤函古道".……  相似文献   

8.
古人对"崤函"一词的运用,涵义并非完全相同,有关塞交通地名和区域地理概念的区别。前者可称之为狭义之"崤函",后者则为广义之"崤函"。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由陆路交通和水路黄河三门峡漕运共同构成的水陆"双轨"交通体系。崤函古道涉及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所辖的灵宝市、陕州区、湖滨区、义马市、渑池县,洛阳市西部的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陕西省潼关县及山西省平陆县沿黄地带,我们把它概括为崤函区域。这一区域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以及上述两者相结合而形成的历史区位体系三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位于中原地区黄河三门峡河段南岸崤山之中,且是沟通两大著名古都--长安与洛阳之交通要道(曾被称作"两京古道"或"两京驿路")上之枢纽路段.过去曾被一些学者、文人称为"崤山古道"、"石壕古道"(因道经唐代诗圣杜甫写成名篇<石壕吏>之石壕村西侧山梁上).……  相似文献   

10.
在崤函地区,黄帝神话呈现出极为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以灵宝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在崤函地区,当地民众曾有的历史记忆——黄帝部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以及公众对黄帝由衷的崇奉和敬仰,是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形成的根源。以铸鼎塬为中心的黄帝神话群形成过程中,崤函古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黄帝部落的迁徙和在崤函地区的活动是其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崤函古道为其形成输送了大量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仰韶文化晚期以来,崤函地区形成了一个连接流域性聚落群的道路及交通网络,以彩陶为特征,庙底沟文化逐步向西、北、东方向扩张和传播,先后开辟了通往关中及以西地区、晋南及以北地区:手口郑洛及以东地区的通道,由近及远,编织起了大范围的彩陶分布网和复杂分布路线,同时,亦构筑起庞大的交通网络和复杂的行近走远的彩陶之路。这条道路也是炎黄部落的迁徙乏路、华夏集团的融合之路。它是崤函古道的最初形态,对崤函古道的最终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谈崤函古道的研究及其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先秦以来盛称的崤函古道是介于洛阳与长安之间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开通后,又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的重要干线,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故又被称为"丝绸之路崤函段".古道蜿蜒数千里,在历史上是"关东"、"关中"或"山东"、"山西"分界对立的分野.从历史地理角度上讲大都是以崤山或函谷关为重要标志,这就意味着它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城镇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便利的交通条件的是城镇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崤函古道位于黄河三门峡河段南岸崤山之中,是沟通长安与洛阳两大古都东西干道上枢纽路段,是东西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持续不断东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直接促进沿线一批城镇的兴起与发展。城镇保障了东西大道的畅通,东西大道又带来了城镇的繁荣。随着古代政治格局的转变和近代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崤函古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沿线城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深入研究这一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历程,有助于为当今城镇进一步发辰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春秋中期,晋国灭虢吞虞,占领崤函后,形成了"西向足以制秦,东向足以争霸"的战略优势,这使得以东进图霸中原为基本国策的秦国犹骨鲠在喉,必欲取之。双方因此对位于黄河之滨的河西地区(今陕西渭南,河南灵宝、陕县一带)展开激烈的争夺,焦点是对战略要地桃林、崤山的控制。对此点,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秦晋"河西之争"因晋献公灭虢吞虞,占领崤函而起,崤之战则是这场旷日持久战争中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战役。"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成为此后关塞驻防和函谷关建关的先声,也使秦国终春秋之世未能得志于中原。崤函天险及崤函古道在春秋秦晋"河西之争"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5.
借助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河洛文化与岭南文化,从生命历程比较,河洛文化早熟,岭南文化晚熟;从自然生态比较,河洛文化为山河型文化,岭南文化为河海型文化;从内部构造比较,河洛文化整合单一,岭南文化多元求变;从文化流派比较,河洛文化为理学正统,岭南文化为心学旁支;从文化态势比较,河洛文化传统,岭南文化新潮。这两种地域文化的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促使各自的发展,也将极大地促进中华文化的整体复兴。  相似文献   

16.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河洛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曾经长期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闽南文化则是由中原入闽的河洛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两种文化关系密切,但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有的学者在谈崤函古道先后兴替的古关隘时,只谈潼关、新旧函谷关三座雄关,而不谈雁翎关.崤函古道实际上应有"四关":潼关、雁翎关、新旧函谷.此四关在古代战争形态与军事交通关系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18.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诸多的地域文化中,河洛文化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最为深远、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崤函古道发源于7000年前,是连接关中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特别是对于中国历史上建都于长安的帝国而言,关系至为重要。西周据有古道平安近300年;秦据有古道自保做大,统一六国;汉唐据有古道,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因而,对于崤函古道的研究古人已有关注,但是,真正深入研究者应该是今天的学者。其著述之丰,考察之深入,无疑登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当然,集大成者当数李久昌主编,倪玲玲、樊莉娜副主编,2009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崤函古道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