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两汉时期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址调查和墓葬发掘两个方面.汉代城址的调查研究,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随葬物品具有当时的时代特色,对填补汉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汉代城址和汉代墓葬的发掘及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两汉时期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将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地区先后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类型的文化遗址、墓葬、长城及城址等文化遗存300多处。发掘清理古文化遗址六处,墓葬100余座,出土及征集文物30000余件。填补了固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上的许多空白。并为研究固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国至隋唐时期考古工作在城址、墓葬、手业以及中外文化交通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 ,给我们提供了历史阶段性变化的物化证据 ,其焦点集中在如何通过对周礼古制的尊崇与模仿进行皇权的正朔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连地区汉代物质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已经证明,大连地区建置始于燕秦,完成于两汉。大连地区汉代城址、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器物,为研究大连地区汉代物质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两汉时期,大连地区长期是辽东郡沓氏县、文县的辖境。辽东郡沓氏县、文县的设立,为大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大连地区的繁荣。通过大连地区城址、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铁器、建筑与砖瓦、陶器、青铜器、漆器青铜附件、龙纹金带扣、铜镜、钱币、印章、玉器等实物资料研究大连地区汉代的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5.
历年来,内蒙古地区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及东南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两个地区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完善,但是在墓葬制度的系统研究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试图对内蒙古东南部及中南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作一综合研究,在墓葬分类基础上,对其特征、年代、文化性质、分布区域及其起源进行探讨,认为内蒙古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内蒙古东南部与中南部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两个区域不同考古学文化流行的墓葬形制组合的差异,与不同的来源有着密切地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豫北重镇———安阳的西北郊新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该遗址位于安阳殷墟遗址的东北外缘,深埋于距现地表25米以下。城的平面呈方形,城墙残存了部分基槽,宽度9米左右。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都在2000米以上,城的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城内有丰富的文化堆积,清理出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据现掌握城内主要文化遗存的年代,可初步判断该城址的修建和使用的年代早于商王武丁时期而晚于郑州商城。经专家学者现场勘察,一致认为,这是20世纪末商代考古的重大发现,是商代都城考古的重大突破,同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豫北重镇──安阳的西北郊新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该城址位于著名的安阳殷墟遗址的东北外缘,深埋于现今地表2.5米以下。城的平面呈方形,城墙现残存了部分基槽,宽度9米左右。据钻探,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都在 2000米以上,城的总面积超过 400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有墙的商代都城遗址。城内有丰富的文化堆积,清理出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根据目前所掌握城内主要文化遗存的年代,可初步判断该城址的修建和使用的年代早于商王武丁时期而晚于郑州南城。 日前,考古…  相似文献   

8.
汉代中原贵族墓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礼与俗两个层面构成了汉代中原贵族墓葬的文化内在结构。汉代中原贵族墓葬的礼制化、艺术化和礼俗互动是礼俗变迁的主要表现,是社会规范与俗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陈琪 《神州学人》2001,(11):36-36
经过全国著名考古学家的评议.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时代城址、河南省新密市古城寨城址,广东博罗县横岭山先秦墓地、制北潜江龙湾宫殿遗址、四川成都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江苏南京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址、  相似文献   

10.
豫北晋南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产生的重要区域,在豫北集中发现了4座龙山文化城址.通过考古材料来看,4座城址和王湾三期文化、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文化内部受前者的影响更大;参考文献材料和学者研究,这几座城址和尧舜时代鲧、禹治水区域较为吻合,结合城址的建造方式和聚落情况来看,这4座城址的主要功能应是防洪.  相似文献   

11.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佛教高僧多精通方术,以方术幻化吸引中国民众。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高僧前期受玄学影响,谈玄之风甚盛,后期儒学礼教成为佛教高僧学习的重要内容;北方佛教沙门前期多重内典而不重儒学,后期则出现精通儒家经典的佛教高僧。到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界都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典型僧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学风好尚和知识结构三个阶段的变迁,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魏晋以后,佛教思想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美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并对当时的绘画与雕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4.
王仁磊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3):12-14,17
北魏道武帝和明元帝时期,曾经两次有迁都邺城之意。经过对北魏前期这两次迁邺事件的经过、意义和影响的探讨,发现这两次迁都邺城虽然均未实现,但其从客观上反映了河北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对鲜卑拓跋氏的吸引,促使了北魏统治者对河北地区政治形势的思考,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河北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以及加快了与河北大族的合作步伐,而这一切都有力地巩固了北魏的新生政权,并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窟艺术自北魏迄盛唐,多有模仿之迹,至宋代而成为真正的佛教艺术。宋代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为民族性、世俗性、含蓄端庄、重细节刻画。宋代石窟艺术在我国漫长的石窟艺术史上抹上了最后一笔耀眼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耀县药王山博物馆藏有一通北魏时期的魏文朗佛道造像碑.本文通过考证辨认碑字、分析探讨史实以及碑的造型、风格特点等,认为此碑应该是始光元年(424)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虎头寺义邑造像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窟中,虎头寺属于典型的民间义邑造像。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立足于实地考察,较为完整地著录出碑文,从而得以全面把握该石窟的文化特征,解决了石窟开凿时间、造像形制、洞窟名称等问题;厘清了其义邑联合造像基本情况,尤其是发现了开凿该石窟的匠人吕僧空的名字,这在北魏洛阳石窟中还为第一次。以上诸点为北魏洛阳地区佛教发展情况和石窟建造情况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18.
魏燕战争前后北魏与高句丽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年),高句丽王琏首次向北魏派遣了名叫安东的使臣,随后北魏也向高句丽派出了第一位使臣李敖。但是,北魏与北燕战争的爆发,影响了北魏与高句丽的交往。北魏灭北燕以后,高句丽接纳了流亡的北燕国主冯弘,北魏与高句丽的关系一度处于僵持状态。两年以后冯弘被杀,北魏与高句丽之间的紧张局势终结。此后双方的关系向着友好的方向发展,一直维持到北魏末年。  相似文献   

19.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龙门石窟现存的北魏佛教建筑进行系统分析,对其雕刻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庑殿式和歇山式以及各种形式的石塔、门柱和龛柱等北魏式样,阐明北魏时期的中原建筑是在传统固有建筑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一定的外来因素,创造出中国特有的建筑样式,从中可见中原地区北魏时期真正的佛教建筑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