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鑫 《华夏文化》2008,(2):48-50
中观思想传入中国始于鸠摩罗什对印度龙树所作《中论》的翻译。佛教中观思想主要指以大乘般若学的缘起性空理论为基础,不偏不倚、不落两边、非有非无、双遣有无的思想。其宗旨在于破除执着于有或无的偏狭观念,正如《中论·观四谛品》所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中道。”中观思想有如下几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
海波  王欣 《华夏文化》2010,(4):47-48
<正>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由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八年(406)译出的一部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乘经典。在印度佛教史上,该经同样是初期大乘佛教经典中  相似文献   

3.
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中对于诸法有"十喻"之说,用十种意象来比喻一切法,十喻的本质可以简约为一个比喻,就是影像喻。影像喻的涵义丰富,既是对于所有现象界的形象的比拟,又是大乘佛教重要的现量观照世界的方法,体现了佛教最高的"中道"的哲理境界。佛教中影像喻的探究,对于理解现代人的影像执著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净土思想是我国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的净土便是指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发愿成就的清静国土,也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宣扬了很多净土,比较常见的有无量寿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药师佛琉璃光如来的东方净琉璃净土,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此外还有《华严经》的华藏  相似文献   

5.
正在佛教鲜明而浓厚的哲学理论中,"空"是一个核心范畴和根本概念。解析佛教"空"论,洞悉"空观"真谛,对于我们梳理佛教理论的基本结构、领会佛教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一、原始佛教的"空"论什么是"空"?"空"在古印度梵文写作Sunya,音读"舜若",意译为"空"。…佛教的"空",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无"或"什么也没有",它有自己特定的宗教内涵。原始佛教关于"空"的阐述集中体现在《阿含经》中。"空"  相似文献   

6.
青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在当代大乘佛教造像中得到普遍认同,而大乘佛教经典中尚有白狮子、金狮子之言,却并无青狮子之说,更无"文殊骑青狮子"之界定。这一文化定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学界似乎忽略这一问题,常以"传说"带过,实为憾事。经研究,随着《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播,"文殊骑狮子"的造像在魏晋及初唐已成规矩,但并不对狮子的毛色作普遍肯定的交代,而"文殊骑青狮子"与南宋抗金英雄姚兴的爱马"青狮子"关系极大。这匹青骢马因忠勇而备受爱戴,南宋以降,在佛教已普遍世俗化的氛围中,人们也将其体色附会于文殊的坐骑,并以五行八卦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其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7.
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佛教学说中的基本观念——“佛性”观念的形成、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佛性观念、中国佛教宗派的主要佛性观念作了考察和论述。指出中国佛教宗派的佛性理论是在吸收改造印度佛教有关经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从中可见佛性观念在印度、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僧肇生活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越是在难以生活下去的情况下,人们总要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因此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以鸠摩罗什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大乘空宗。大乘空宗的主要教义是一切皆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人们不应该为凡事所苦恼。这一思想不论是对受战乱  相似文献   

9.
判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向李耀仙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几乎是大小乘经典同时到来的。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来华,所传禅数二法,均属小乘;支鹰于桓帝末年(公元167年)来华,所译《般若》等经,皆为大乘。他们二人来华时间虽略有先后,相距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的言教的著作才能称之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称作是“论”,以《坛经》冠名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  相似文献   

11.
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华严宗是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宗派。它以《华严经》为其学说的主要依据,努力在中国传播弘扬这一系统的佛教思想。然而该宗属大乘佛教,如同一般的大乘佛教学说都或多或少地与般苦思想有关联一样,华严宗亦受般若思想的影响,而且受般若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七世父母"始见于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这部经属中土最早传译的大乘佛经。在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中,"七世父母"和"所生父母"对举,两者共同成为救助和济拔的对象。唐代高僧宗密发覆了"七世父母"的佛教内涵,并把盂兰盆会仪式作为"悲智六度法门"予以强调。"天子七庙"的"七"代表庙制的最高等级,"七世父母"的"七"亦代表"终极解脱",然前者为帝王专用而后者成为庶民祭祖方案,其中彰显的平等观乃佛教对中土文化的独特贡献。在南朝,盂兰盆斋会成为佛门主导的孝亲祭祀仪式;在北朝,造像碑题记和敦煌写经题记显示,"七世父母"渐渐加入到庶民祈愿祝福的主要"奉为"中。梳理"七世父母"在观念世界的生成和在中古生活世界的流布,旨在呈现大乘佛教慈悲观念如何进入中国思想、如何参与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慧远,是我国东晋时期继道安之后著名的佛教领袖。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因果报应学说、沙门不敬王者论以及法性本体论。其因果报应学说对我国东晋以前的感应等迷信思想有吸收和利用,这与他从小“博综六经”(《高僧传》卷六《释慧远》)深谙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他时常援儒道证佛。佛教根源于印度,不同的土壤,使得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印度学者鸠摩罗什(344—413),天竺(古印度人),是中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一。公元5世纪初,他来到中国长安领导逍遥国译场,主持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其中将印度大乘佛学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确地翻译出来,大大促进了大乘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罗什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当时龟兹国的公主。他九岁时随母到了当时小乘佛教的中心(?)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师事盘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13岁时又随母离印度来到中国,在沙勒(今新疆的疏附,疏勒)学习。他母亲再去印度时,他自愿留下。此时,氏族的符坚建立前秦,势力强大,南打东  相似文献   

16.
武德末年,道士李仲卿着《十异九迷论》,刘进喜着《显正论》,贬诋佛教。法琳于贞观间造论破斥,着成《辩正论》,其卷三《十代奉佛上篇》"略陈十代君王三公宰辅通儒博识敬信佛者","晋东海何承天"赫然在列,注云"博览内外师表严公"。南朝天文学家何承天(370~447)本以反佛著称,怎么会成了"敬信佛者"?"严公"又是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17.
净影慧远实际上是依《大乘起信论》为基础成立整个理论体系的。《起信论》对慧远思想体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心二门的理论框架,以及建立在真(真如)妄(无明)熏习理论基础上的缘起论以及修行理论。《起信论》对慧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慧远的心识体系实质上基于《起信论》的思想而成立;他把《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学说成功转换为体用论的形式,其实质是本论的真妄互熏思想。慧远所说法佛性、报佛性、应佛性三种佛性对应于《起信论》中法、报、应三种佛身。他以具有如来藏特色的真识心为根本,以《起信论》真如熏习无明缘起净法的思想为基础,成立了由法、报二种佛性熏习而生起净法不断,并最终成就性净、方便二种涅槃的修行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化》2022,(2):中插1-中插4
(三)罗汉笺 在鲁迅和郑振铎编的《北平笺谱》中,收录了淳菁阁刻制的16幅罗汉笺.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译自梵语,意即应供,当受众生供养.在大乘佛教中,罗汉是次于佛、菩萨的第三果位;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佛弟子可以修行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指通过修行断尽三界中见、思之惑,以达到杀贼(断除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应供(受人...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交流》2010,(3):91-92
旅顺博物馆近日向学术界公开了馆藏近90年、学术界以为其佚失了的“旅博本《坛经》”的全部内容,作为佛教里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写的被尊崇为经的佛书,它的公开对禅宗史的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坛经》全名为《南宗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干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相似文献   

20.
阿贝拉尔(Abélard,1079—1142)是法国中世纪屈指可数的哲学家。他属于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者,是该学派中思考力最敏锐的一个。他先从哲学家威廉学习,22岁时攻破其师的理论,独树一帜。他反对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安瑟伦等人的实证论,主张信仰应建立在理性之上,因而触犯了教会的权威。他的学说两度被判为异端邪说,他本人后被禁闭于克吕尼修道院至死。其主要著作有《神学导论》、《是与非》、《我的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