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探讨汉语“就”“也”和泰语“(乔)”三者的语法意义,由于三者使用频率很高,自身的使用方法各具特色,学生在学习“就”“也”与“(乔)”时,使用上容易混淆.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以区分三者的异同,希望从实践的角度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能、可以、会”通常被认为是一组表示可能的能愿动词,一般的语法书只将它们与其他组的能愿动词进行比较,如与表示“应该”的“应、应当、应该”,表示“必要”的“须、要、必须”,表示“愿望、意愿”的“愿意、肯、敢”等等比较,而没有在同组内部比较各成员之间的异同。通过对“能、可以、会”之间的比较,归纳出三者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异同,对于提高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副”、“双”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的量词,都有表示“成对”的意思,同时三者又存在着彼此相异的语义特征。本文着重从词源学和认知学的角度来对三者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对三者语义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对"况且"、"何况"、"而且"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究三者在使用中的异同情况。  相似文献   

5.
胡志军 《考试周刊》2012,(26):34-35
"特点"、"特色"和"特征"都可以指"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性质",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同义"并不是"等义"。本文旨在从语义、句法搭配、语用三方面对三者进行辨析,找出三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6.
先秦学者无不谈“内圣外王之道”。而对“内圣外王之道”阐发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既是三家的人格理想,也是三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三者都是以远古圣王修已治人之道为原型的。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而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生存区域与对时代的不同感受,又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存在着质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内圣外王”的原型、“内圣”之道和“外王”之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燕·不·非”是日语中最常用的三个表示否定意义的接头辞。但许多日语学习者并不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异同点,以致产生诸多误用现象。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词例,对这三个否定接头辞在结合对象、否定范围、词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姜扬 《考试周刊》2010,(32):143-143
在日语中,"ずに"、"ないで"与"なくて"都表示否定的意思,三个词语意义相同,用法相近,很多日语学习者对它们的用法容易混淆,本文就三者的用法与异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日语副词“かなリ”、“相当”、“ずいぶん”“だいぶ”在运用上的异同.旨在帮助日语学习者地道地使用这些类义副词进行更好的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当代汉语小说语料库”和“汉语复句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汉语中三个同音词——“各各”、“各个”和“个个”进行了定量考察,并借助搜集的语料比较了三个词语的异同,总结了其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或“三者统一”)思想,是“同一的三者”和“三者的同一”的有机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多方面属性和功能及其应用的全面揭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说,它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重属性,是同一的三者。这既同康德三者割裂划清界限,也迥异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三者一致。列宁指  相似文献   

13.
刘大椹的“神气说”主要由“神气”、“音节”、“字句”构成,三者的关系是从“粗”到“细”的关系,刘大魁讲究从具体的写作“操作性”提升到一种审美性。在谈到三者关系时,他也是按照古代文论感悟式的语言论述三者的关系,本文试着寻找出刘大抛在论述“神气”和“音节”的关系时,未能明确谈到的理论过渡桥梁——“势”。  相似文献   

14.
“具有”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一直以来,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却鲜有人将它与“具”作比较.本文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出发,对“具”和“具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具”与“具有”语义和句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参照物角度对“有点A(了)”和“A(了)一点”的语义进行分析,并试图分析二者在用法上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red”和“红”这两个词汇在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异同。分析了“红”这个词汇在古诗词中的一个特殊用法以及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并与英语单词“red”在英国诗歌和习语中的用法进行尝试性的比较;并认为在英汉翻译时应该意识到这种意义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由“每”和“每隔”构成的两种数量结构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每式”和“每隔式”的变换比较其异同,从而揭示两种表示“每”的数量结构对应式的表意特点。  相似文献   

18.
“声”、“音”、“乐”现在通常作为一般性词语来使用和训释,而三者在音乐意义上的关系问题,即三者在音乐系统内的特指性含义,已基本上被人忽略。至使一些与此相关的词语和语句亦被曲解、误训。同时,又由于三者“浑言”、“析言”已经相混,其文化意义上的差异性现已基本消失,这也使得人们在阅读理解上出现曲会。为了清晰辩认和正确理会所谓“郑声”、“雅乐”,以及老子的“大直希声”和庄子所云“听之不闻其声”等语,似有必要正本清源。将对“声”、“音”、“乐”的训释,放还在其所自生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之内来进行。由于古人重礼…  相似文献   

19.
否定词“无”、“无有”、“没”、“没有”是一组意义比较接近的否定词,其中“无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这个四个否定词在元杂剧中都有所呈现。文章对《元人杂剧选》进行了封闭性考察,描写了“无”、“无有”、“没”、“没有”这四个同义性否定词在这部书中的使用情况,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同时还探讨了这四个否定词在元杂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比较了副词“根本”与“始终”在使用上的异同。“根本”主要出现在对某一特定话语的预设进行否定的小句前面,具有加强语气,增强否定强度的功能;“始终”主要出现在对某一特定话语的预期进行滞定的小句前面,具有否定对某一事实的预期,凸显句意焦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