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古帝王,年代约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与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同时,距今约五、六千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部族首领、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始祖。作为最早发现、使用葛的帝王,葛天氏发明了"葛天"草庐。葛天氏、葛天氏部族、葛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宁陵。为使部族成员身强体健、延年益寿,葛天氏创作了"葛天氏之乐",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舞乐,反映了远古时期农业社会的特征。葛天文化的意蕴非常丰富,表现了原始先民深重的忧患意识、宗教意识以及天、地、人和谐,尤其是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必修二对选录的课文《氓》中"抱布贸丝"一句注解为"拿布来换丝"。"布"为何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这里的"布"理解为"布匹"之"布",再追问,有学生思考后回答:这里的布,应该是麻织品!也有学生疑惑:"贸"不是"买"的意思吗?"易"才是"换"呀!如果"布"解释为麻织品,那就说不通了呀!那么,"布",究竟该作何解,"抱布贸丝"又是何意?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的“杭育杭育派”所据便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葛天氏”音乐。“葛天氏”便是“葛伯氏”,“葛伯氏”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葛天氏音乐传承悠远,河南地方音乐,特别是河南商丘地方音乐和“葛天氏”音乐有着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雨伞     
雾一般的春雨,虽湿不透全身,但洒在皮肤上,还能觉出湿润来。姑娘跑到门外,看见如约前来的小伙子打着伞,这才喊道:“哎哟!怎么下雨了?”小伙子将脸藏在伞内,这雨伞与其说是挡雨,倒不如说是他来到姑娘家的铺面前时,为了遮羞而打开的。小伙子默默地将伞遮在姑娘的头顶上。  相似文献   

6.
葛天氏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族首领,当时多水灾,居地潮湿,部人多病,葛天氏为让人们活动筋骨,以疏阴导滞,创造了乐舞,即"葛天氏之乐"。其颇具代表性的"牛尾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许多风俗,表现了古代农业民族的特征。"葛天氏之乐"中的"八阕"各具意义,其中"总万物之极"或曰"总禽兽之机"反映了人们保护大自然的自发意识和对生活的热诚。  相似文献   

7.
在《书筏》中,笪重光对布白进行了系统阐释和分析,使布白理论对于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创作均产生重要影响。"布白"使老子的哲学思想化为书法的重要美学原则。中国书法艺术里"计白当黑"的这种空间美,在各书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布白既是处理单个字笔墨常规又是形成行气,抒发节奏的有效方式,也是使笔墨摆脱束缚,呈现生命之灵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咕噜牛》     
《红领巾》2008,(9)
翻(fān)开书,可以看到这么一段(duàn)话:"一只小老鼠(lǎoshǔ),叽(jī)布叽布,在密(mì)林深处(shēn chù)溜达(liūda)。  相似文献   

9.
杨孝文 《小读者》2012,(4):48-48
《新科学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称,若想在石头剪刀布游戏中获胜,首先应该出剪刀。因为,在剪刀、石头、布这三种招数中,人们最喜欢出石头。这意味着你的对手有可能选择布.他们大多以为你第一招便会出石头。你选择剪刀.自然就胜了。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中有关葛天氏之乐的记载资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文艺起源的宝贵资料,是文艺起源于劳动的文献佐证。葛天乐是劳动人民的创造。那么,“葛天氏”在何处?人们对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大量的翔实资料证明葛天氏就在商丘,这在音乐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中专文苑》2011,(21):70-70
《新科学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称,若想在石头剪刀布游戏中获胜,首先应该出剪刀。因为,在剪刀、石头、布这三种招数中,人们最喜欢出石头。这意味着你的对手有可能选择布,他们大多以为你第一招便会出石头。你选择剪刀,自然就胜了。  相似文献   

12.
<葛天氏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著名的乐舞,其中蕴涵着远古先民关于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理念:人是天地间自然界之产物;用"敬"、"依"、"达"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民康物阜,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些理念至今仍能向现代人类发出警示:保护生存环境应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体验成长     
"你悄悄地蒙上我的眼睛,让我猜猜你是谁?"那个不谙世事的年纪,那样的日子太美好.当阳光优雅地漫布在绿草坪上,柳絮飘摇在空中,迎着微风,任它肆意调戏,淡淡地闻到清香.  相似文献   

14.
陈亚琴 《陕西教育》2008,(1):99-100
诗歌与音乐自古就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姊妹艺术.且不说那"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里面的歌、舞、诗、乐的元素都是有的,而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不管是成书于元代说还是明代说,各家所使用的论据多是有限的罗贯中生平资料、《三国演义》的小字注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个别名词等。而杜贵晨先生别出心裁,根据明初瞿佑"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之语,以及元后期张宪《缚虎行》中"戟尖不掉丈二尾"和《南飞乌》中"白门东楼追赤兔"两句诗,推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代中期是误读了材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抱布贸丝”之“布”至汉代其意已不甚确定,人们对于“布”字的解说出现了分歧,“布”的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布为布匹、实物货币布帛及金属货币.从《诗经·氓》的创作时间及地域、布币的流传时间等方面考量,“抱布贸丝”之“布”可能为金属布币.  相似文献   

17.
新刊布的《周晋盘》、《周晋鎣》是名周晋者为其父丧所铸的两件配套之器,两器铭文相同。关于铭文的释读,尚有可以补释的余地。铭文所云"丧厥胡考,不敢视厥身",其意比较费解,分析相关材料,可以推测其意思是名周晋者不敢视其逝世的父考之身。联系《仪礼·士丧礼》的记载,可以推测《周晋盘》即礼书所提到的丧礼中承接浴尸之水和置冰寒尸的"夷盘"。这对于认识《士丧礼》中的夷盘礼制问题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敦煌本《捉季布传文》的故事原型来自《史记》、《汉书》中的季布故事,其情节更加完善,人物更加丰满,不仅一改汉代史传文学简略质朴的叙事风格,而且整体变化尤为明显。文章通过探讨《捉季布传文》对《史记》中季布故事的拓展,探究了唐代俗文学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9.
溪波微布     
“溪波微布”到现在已经到第九辑啦!溪流姐姐发现很多溪迷想出现在“溪波微布”上,却不知道要说什么。提醒大家一下: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溪流家族或是《小溪流》的作家们,或者想交友、许愿、祝福……都可以写在“溪波微布”上哦!  相似文献   

20.
“溪波微布”是什么呢?溪波微布就是发布你想在《小溪流》上说的话的地方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