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红美 《文教资料》2008,(25):27-28
<还乡>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经历一种悲剧命运.本文试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还乡>中的悲剧环境和人物的悲剧性格,探讨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悲剧成因及其作品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2.
孙创业 《华章》2007,(8):84
中西方悲剧,因其内在文化底蕴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西方的悲剧表现为"悲壮",中国的悲剧表现为"悲苦".西方的悲剧人物更具个人主体性意志与思辨色彩,而中国的悲剧人物则更多地不自觉地去实践仁义道德,维护现有秩序.  相似文献   

3.
肖赞茗 《文教资料》2008,(24):27-28
"美国的悲剧"无疑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著名小说<美国的悲剧>的中心所在,正如作者所言"它只会发生在美国,而不会是世界上的其它任何国家",美国社会是"美国的悲剧"产生的根源.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对场景的鲜明对比、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对时间与空间的描写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4.
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1771-1810)是美国小说的开山鼻祖,<维兰德>(Wieland,1798)是布朗最重要的小说,选用书信体形式,用女性人物克拉拉·维兰德来叙事.克拉拉讲述了他们家的悲剧故事.这个悲剧的主人公西奥多·维兰德正是她唯一的哥哥.本文通过克拉拉对其哥哥维兰德悲剧的讲述,采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逆转、辨认和悲剧行为"与"性格悲剧"两方面入手对悲剧的主人公维兰德重新加以评析,来寻求布朗在悲剧创作上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契合之处.通过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欣赏<维兰德>,无论在悲剧情节安排上还是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我们发现了它们之间有很多契合之处,这也是<维兰德>作为一部英语名著在美国文学中比较有地位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胡玫导演的历史剧作品中,主人公形象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具有明显的“崇高美”特征,而这种“崇高美”,主要呈现为壮大之美和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6.
与古典悲剧相比 ,现代悲剧在表现内容及特征上都发生了变化。古典悲剧往往是写人与神的冲突 ,而现代悲剧则是写人物过去与其所寻找的“归属”的冲突。悲剧的主人公也不再是英雄 ,只是一些平常人 ,他们为实现个人理想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努力。伍尔夫小说正是通过主人公之口 ,道出历代善于思考的人们所探讨的问题。因而 ,从小说的内容及特征的角度上看 ,伍尔夫的小说都具有现代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的《一场悲剧》和契诃夫的《套中人》都勾画了其同胞"精神瘫痪"或"国民劣根性"的精神状况。从历史语境、人物刻画、作者经历和叙事技巧等方面看,这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达菲先生与别里科夫存在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的悲剧人物和牺牲品。两篇小说都承载着文明与欲望、帝国和殖民地、现代和传统、新老一代之间的较量与冲撞。  相似文献   

8.
矛盾冲突是构成戏剧的主要元素之一,悲剧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更激烈尖锐。学习悲剧,就是要紧抓矛盾冲突,探究其产生的根源,探究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的具体内涵及其被毁灭的痛苦。这种痛苦既有主人公的恐惧与痛苦,也有阅读者的良知与悲悯,两者产生共鸣共振,才是悲剧作品崇高审美价值的体现,才达到了语文教学提升个人审美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皇艳敏 《文教资料》2012,(15):16-18
悲剧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人都为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主人公面对苦难的行动、抗争精神体现出悲剧的崇高性。这种充满崇高感的悲剧人物形象在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小说中也有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0.
哈代悲剧小说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以其创造性的“环境与性格小说”丰富了悲剧美学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以其震撼人心灵的悲剧显示出不同的美学品格。本文以哈代悲剧小说中不同的主人公为例 ,探讨哈代悲剧小说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静静的顿河》充分体现了肖洛霍夫悲剧美的艺术风格,其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更是发人深思,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作为悲剧性人物所体现的悲剧性格,以及她们的悲剧结局和命运,来探讨她们的悲剧美以及她们悲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路遥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与他的自卑情结和超越自卑所体验到的崇高美具有密切关系。路遥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不屈服于命运、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的求索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浓郁的悲剧意蕴中折射出无限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3.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是一出个人的悲剧,作品表现出悲剧主人公奉献出一切的抗争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主人公失败的抗争弘扬了人的价值。主人公的不幸隐喻着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一种生存困惑,现代社会应当多关注个体存在价值,促进个体发展。文章运用悲剧理论,从悲剧人物、悲剧情节以及悲剧主题方面分析《长日留痕》所体现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悲剧美学分析Tender is the Night作品中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人物关系的变故,分析主人公的悲剧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幅现代中国三十年代的湘西地域风俗画。小说渲染出自然美和风习美,歌颂理想化了的现实。视人物最终的结局,文学史上普遍把《边城》看作一部悲剧。然而纵观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我们在阅读时更应该注重鉴赏其在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6.
《诗学》中包含着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根源的见解:悲剧人物有善良的一面但并不善良到极点,具有美学上的“崇高”特征:最好的悲剧冲突是内部冲突:悲剧效果的终极根源在于它让人在面对悲剧人物时感到自己渺小而又伟大。与长期以来文学理论中存在的一些观点和倾向相比,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见解更值得肯定,因为它更符合文学作品实际;理论视角更加恰当;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与经典作家的悲剧思想更为相通。  相似文献   

17.
崇高性是悲剧艺术最基本、最具社会意义的美学特征,千百年来不仅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对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而且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悲剧艺术,通过它们的悲剧冲突、悲剧人物和审美效果充分体现着悲而壮烈,悲而英勇,悲而畅快的崇高美,使悲剧艺术散发着恒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苔丝悲剧命运的四维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巨著,主人公苔丝是个悲剧人物,悲剧成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从经济及社会、宗教传统道德、男主人公本质原因以及苔丝自身弱点四个维度来解读苔丝的悲剧命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西古典悲剧大师都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有过失和缺陷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可变性,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中国古典悲剧人物经常是完美的、理想化的,性格单一,脸谱化,是充分社会化了的一类人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悲剧理论认为,悲剧的主要人物应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悲剧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复仇是对旧的封建势力的反抗,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人文主义在16世纪末所显现出的弱点与局限性使人文主义理想陷入危机,哈姆雷特的精神危机导致行动的延宕,行动的延宕酿成了最终的悲剧。因此,可以说《哈姆雷特》是新旧交替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特定时代造成的资产阶级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