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份、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相似文献   

2.
封建礼教和理学对宋代妇女的捆索,不仅使她们在心理特质上对愁更敏感,同时也使她们情感意识开始苏醒;在元蒙南下、国难当头的社会大动乱之际,这些女性更表现出高扬的民族气节;即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楼歌妓,渴望身心自由的民主意识也比前代更为强烈。不同的女性将她们的思想意识借助"词"这一特殊载体表现出来,其词作中浓厚的感伤情绪是他们心灵痛苦的倾诉和与命运抗争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家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意识。宋代,词这种文学样式非常繁荣,出现了大量女性词人。她们在词作中抒发内心情感和理想愿望,表现了女性独有的自我意识和心灵空间。她们努力冲破封建传统束缚,追求人生价值;大胆追求爱情,表达对美满婚姻的渴求,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自身形象,这使得宋代妇女词中洋溢着女性独立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4.
宋代女性掀起了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一个高潮,在男性话语占主宰的文化氛围中,这是一个非常可喜又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宋代女性的词作进行分类阐释,凸现女性文化心理和精神。  相似文献   

5.
宋代女性掀起了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一个高潮,在男性话语占主宰的文化氛围中,这是一个非常可喜又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宋代女性的词作进行分类阐释,凸现女性文化心理和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中国灿若繁星的作家群中,李清照是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明星。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温顺表现出一番别具一格的神韵,她词作中栩栩如生的形象、独具匠心的语言、精巧和谐的形式、含蓄深刻的内容使得她的作品在宋代的文坛上放射出独特的光彩,特别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其作品升华为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熊琏词论     
熊琏是深受词学大家况周颐赞赏的一位女词人,她有题画、赠答、闺怨等多种题材的词作。其词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展现了清代平民才女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清代女性文人的开阔视野、理性思维和深刻的精神苦闷,感情克沛,极富感染力,具有不同于以往时代女性词作的特征,在清代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毕淑敏是新中国后我国散文界的一位很重要的女性文学家,她用自己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写成文字,在文字中可以体现出她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毕淑敏所写的小说,在她不同时期写的小说体现不同的女性意识。从最初的女性意识觉醒到女性主体意识的产生再到最后的女性意识的升华。这一系列的女性意识转变的小说给我们"心灵鸡汤"似的滋养。  相似文献   

9.
晚清词人况周颐“别用一种眼光”论女性词,既有对女性词轻灵有余沈著不足的遗憾,亦有对女性词抒情深至、风格独特方面的肯定;况氏的“词心”说涵盖对真情的重视,这是其选录女性词作的重要标准,而清丽与沈著则是其对女性词作的最高期许.  相似文献   

10.
元宵节在宋代是最受重视的节序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词人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并引发了元宵词创作的繁荣.词人们往往会将他们对时代、社会的感触融入其中,使得元宵词作得以展现时代和社会的面貌.文章通过对生活在北宋承平时期的柳永、历经北宋繁华和两宋交替动荡时期的李清照,以及经历了南宋灭亡时期的刘辰翁三位词人的元宵词作进行分析、比较,意在展现元宵词作中渗透着的鲜明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词中大量描绘了各样的花卉,尤以咏梅为著。她常以梅自比,梅成了她的化身。结合李清照一生的经历,探析女词人大量咏花词中所反映的其前、中、晚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有许多充满“愁”和“泪”的词篇,这类词篇,在内容上,前后期有所不同.与北宋婉约派词人、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相比,也有所不同,并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洛阳与武则天的“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的存诗中,"颂"的比重是最大的,共39首。她的《颂》诗,也就是说,她做为一名政治家所做的政治宣言,全是在洛阳发表的;大部分《颂》诗,用四言写成,具有帝王之气,也是在洛阳呈现的;诗境的开阔和气象的宏大即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从洛阳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均为北宋较早出现的诗话著作,两人都于作品中粗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论文从两者对诗歌创作的首要关注点、对待西昆浮艳风气的态度、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诗歌之"病"等四点对两部诗话的诗论主张进行比较,以便洞悉欧阳修和刘攽的主要诗论侧重点所在;同时对两部诗话部分观点相似的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增进对北宋初期诗话创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巫山云雨"意象在唐诗与宋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相关的词汇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比唐诗有所增多.唐诗中"巫山云雨"含义丰富,用法灵活,不似宋词里全关风月,这是由于世风及诗词的不同地位所决定.唐诗宋词中的"巫山云雨"意象常与相关或相近意象一起组成意象群.  相似文献   

16.
女性审美与李清照词的情感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于两宋之交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其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词家辈出的宋代词坛独树一帜,“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词一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又镌刻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尤其是“女性”这一典型的审美性别角色,直接决定了李清照词情感取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8.
集句诗是我国古代杂体诗的一种,是用别人的诗句集合成诗。它起源于晋傅咸的《七经诗》,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集句诗在北宋的勃兴与宋诗特点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宋诗的拟古、"以才学为诗"都影响到集句诗的创作;而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也间接为集句诗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词人李清照,在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的男权社会中,她“巾帼不让须眉”,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以及生活经历,以一位女性作家特有的角度,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感情创作了美丽动人的诗篇。在词作中,写出女性特有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认知观,形成了极富女性特征的“易安体”,从而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婉约词宗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