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代的蹴鞠社团在宋代诸多史籍中有零星记载,其中以南宋的"齐云社"最为著名。以"齐云社"为代表的蹴鞠团体主要担负着制定蹴鞠比赛规则、组织赛事活动等职责与任务,对宋代蹴鞠运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蹴鞠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20,(1):79-84
蹴鞠是宋代一项全民性的运动,呈现出了浓厚的职业化色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蹴鞠职业化的概念,据此指出宋代的蹴鞠呈现出职业球员的涌现、专业蹴鞠组织的建立、规范的竞赛运作机制和特色鲜明的蹴鞠职业文化等职业化表征。宋代商业经济发展、蹴鞠社团的出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制鞠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其产生这些表征的原因。宋代蹴鞠的职业化发展对我国足球体制的改革、青训、基础设施的建设、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球迷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审美学四个维度对宋代蹴鞠的繁荣发展给予多方位的考辨,在回顾蹴鞠历史究源的基础之上,分析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与蹴鞠繁荣发展之间的隐藏关系,并对蹴鞠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最后,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营造群体共享倾向性特征,且“以人为本”的校园足球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宋代蹴鞠从为军事服务的一种手段转变成为社会服不同阶层服务的娱乐形式,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但兴盛一时的蹴鞠运动没能摆脱消亡的命运,研究这一变化过程对蹴鞠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足球运动在我国古代称为“蹴鞠”。蹴为足踢,鞠即皮球,连起来即指古老的以足踢球的竞技和游戏,蹴鞠早在战国时就开始流行,到两宋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这是因为足球在宋代作为一种社会的娱乐活动,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宋代绘画有着鲜明的写实性特征,其原因是多样的."人之舍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宋代绘画求"真"的风格显然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本文从宏现角度概述了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对宋代绘画"写实性"的影响,及熙宁后新儒学的发展与其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蹴鞠运动源自中国,相传始于黄帝时代,后经战国、两汉、唐代的不断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颠峰。蹴鞠运动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最初的居民休闲健身方式,延伸为军事训练手段,进而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广泛影响了古人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龙婕 《华章》2007,(11):228
本文通过宋代宫廷"队舞"与民间"舞队"的比较研究,使得我们清晰的看到宋代舞蹈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让我们从中明白宋代舞蹈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间舞蹈上,开始呈现出世俗化、大众化的特征,也成为我国古代舞蹈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9.
蹴鞠运动与中国古代士族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蹴鞠消亡的原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代的一种世袭贵族制度士族制度对其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与分析发现,蹴鞠的衰落是在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从整体上说,士族制度的产生与消亡对蹴鞠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蹴鞠发展的初期,士族制度使主要作为贵族运动项目的蹴鞠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却抑制了它的全面发展.到了蹴鞠发展中期,士族制度的没落,促使蹴鞠向民间流传,从而促进了蹴鞠的全面发展.但随着士族制度的消亡,蹴鞠又失去了它能够继续发展的传承载体.  相似文献   

10.
蹴鞠,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发展于汉魏,繁盛于唐宋,至明清渐衰落。汉魏时期的蹴鞠运动具有浓厚的对抗竞技性,作为军队训练的手段,受到统治者和军队的重视。唐代则向单纯的娱乐健身性发展,成为一大社会民欲,逐渐失去了军事竞技和训练的作用。宋代蹴鞠运动职业化,表演色彩浓厚,出现了专业组织。自明以后在宫中遭禁,转向民间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象征的社区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有关"社区"的基本范畴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本文从社区概念的历史由来以及社区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社区商业中的"社区"概念,并对因素构成、社区的类型进行了理论分析,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分析了现代社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新自由主义理念及新保守主义理念为指导的日本教育改革相继陷入危机之时,出现了以学校教职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教育研究专家等共同参加的自主性教育改革动向,他们提倡构筑"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的再生和发展.本文阐释日本"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及其可行性,以实例介绍其具体做法,最后指出"学习共同体"实践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新资源观"是指社区成员基于共同体的建构原则,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资源生成和运行机理。新资源观以选择自由(心灵契约、志趣相投)为基石,以共同学习(交往、互助)为路径,以生命成长(心灵安顿、自我超越)为价值取向,并且在教学方法上推动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新资源观的提出,不仅有效破解传统社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瓶颈,而且对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丰富社区教育发展形态、变革社区教育方式和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贺民 《继续教育研究》2008,42(4):111-1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的应有之意.“人本”社区教育应当做到体现人文关怀、强化服务职能、尊重社区成员主体意识以及优化社区文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15.
从改革目标、体制设计、公共服务、管理方式四个维度,对滨湖世纪社区体制改革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改革目标维度上,与国内其他地方社区改革模式的目标取向相比,滨湖世纪社区主要有改革目标多元统筹、改革思路务实创新两个特点。体制设计维度上,与传统街居体制相比,新体制引入了社会治理新机制,减少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效能,构建起多元共治新格局。公共服务维度上,滨湖世纪社区做到了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公共服务集中提供,以及建立起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市场服务和社区互助服务三者互补的服务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维度上,滨湖世纪社区从垂直到扁平,优化了基层管理组织体系,整合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管理,节约了社会管理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6.
湖湘文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特色和灵魂,必须用湖湘文化引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湖湘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内涵一脉相承;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主题息息相通;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呼唤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湖湘文化"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是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方法和途径;湖湘文化"通筹"、"扼要"相结合的全局重点论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班级概念越来越被淡化,宿舍成为学校的最小群位单位。如何在这一最小区间,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宿舍管理工作相结合,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共同体还是"互不相关的邻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城市社区是共同体吗,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综合分析现有的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当代城市社区存在中等程度的社区归属感,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却日渐下降,居民的邻里互动减少,社区参与水平低下。换言之,城市居民与社区之间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与经济联系。城市社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并且,随着商品房社区的增加,城市社区的共同体色彩可能会进一步淡化。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它不仅与运动场地、活动器材密切相关,而且在教学组织上也有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受教学模式的困扰,在大班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提高。这种"大班额"的整体授课制严重制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体育教学带来严重的弊端,使体育教学难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人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以上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20.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