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粉丝"现象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星的产物,而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社会交往现象."粉丝"与普通受众的区别在于"粉丝"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心理基础的群体,而从这层意义上看,普通受众是非群体.在"活生生"的舞台表演中,"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则是暗示与模仿的关系,并且从暗示到模仿是一个渐进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浅析明星代言品牌的“粉丝”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时代,“粉丝”这一群体因其高度相近的消费特征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利用“粉丝”的消费力量,通过有效的市场引导和营销策略,可以把“粉丝”对明星的崇拜与追捧转化为对品牌的信仰与忠诚,利用粉丝俱乐部、粉丝社区等团体性组织的高集中性、高互动性进行品牌平台的构建与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3.
刘臻 《语文知识》2009,(4):34-35
与昔日的追星一族相比,网娱时代下的粉丝文化呈现出多种新的表现形态。而在网娱文化中,粉丝群体的网络创作和网娱社区的出现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在对这些新现象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试图对当下的粉丝文化在大众文化视野中的位置进行观照,并对粉丝文化的性质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追星时代,大学生粉丝将会面临多样的语言、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是青年易于迷失在多元文化浪潮中,价值观取向呈多样化走势。对大学生追星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必须综合其网络粉丝的群体特点来开辟新方式。因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经历"个体接受"、"群体认同"以及"自觉实践"这三个环节,所以可以从"社会实践"、"群体认同"、"以人为本"这三方面开创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互联网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闰吉 《现代语文》2006,(1):122-122
前段时间,由央视首先曝光的"有毒粉丝"事件,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粉丝"一词在媒体的出现频率突然增高.媒体这种以人为本,关心百姓饮食健康的报道毫无疑问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最近一个另类"粉丝",也引起了众多喜欢标新立异的媒体记者的兴趣,以致这一所谓新词在国内权威媒体上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这颇有点令人惊讶和担忧.如:  相似文献   

6.
网络"粉丝"文化社区传播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粉丝”文化在网络环境下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粉丝”文化社区的形成有赖于网上传播和网下传播两种机制的合力。本文重点考察了“粉丝”社区的网上传播机制,并简要介绍了其网下传播方式。从中可以看出网络“粉丝”文化社区与现实“粉丝”文化及其他网络社区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粉丝文化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粉丝行为和偶像崇拜的影响与个人的自我德育过程有关。本文通过粉丝现象、网络时代对德育的影响、网络时代粉丝文化的新特征等方面对网络时代粉丝文化与德育的相关部分进行分析,总结网络环境特点对于个人"自我德育"过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东招远的"德字门"品牌纯绿豆粉丝是龙口粉丝的重要代表之一。"德字门"品牌的生存与其品牌文化的打造,关乎到龙口粉丝这一传统产品的长远发展。对"德字门"历史以及其现状进行梳理,有助于探讨新形势下老字号的生存和品牌的重塑。老字号企业应立足自身文化特色,依据自身条件和现代企业品牌运作规律,整合文化、技术、资金等资源,推陈出新,促进产业升级,做大做强老字号品牌。  相似文献   

9.
“粉丝”多指那些狂热地崇拜、追捧某些明星的人。你知道吗,我也是一名忠实的“粉丝”呢,不过我崇拜的不是哪位明星大腕,而是我的一名学生,我的家里现在还挂着他的一幅“墨宝”呢。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粉丝经济具有文化学、经济学和文学的研究价值.从文化学角度而言,粉丝经济产生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中,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取向;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粉丝经济是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的必然,并在资本的推动下成为网络文学新盈利模式;从文学角度而言,粉丝经济构建了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的新型接受关系,有力推动了网络文学创作、消费和传播.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