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燕 《新闻战线》2023,(10):74-76
在浙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当下,如何讲好助农故事,是地方主流媒体面临的重大课题。杭州日报积极承担媒体责任,积极组织编辑记者下基层,建立有公信力的助农平台,组织实施各种助农公益慈善活动,提升助农报道和服务活动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创新力,走出了一条媒体融合服务“三农”的新路。  相似文献   

2.
王建怀 《视听界》2013,(6):104-105
中央已连续发布多个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召开了十多次农村工作会议。2012年2月1日由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题目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作为靠农村、农民最近的基层广播媒体,我们对“中央一号文件”都作了浓墨重彩的宣传报道。媒体融合时代,广播处于相对弱势,但农民朋友接触信息传播渠道最多的仍然是广播。广播媒体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农科技报道,关键是在对象感上下足下好功夫。  相似文献   

3.
两会期间,国内外主流媒体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报道可谓是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一次“聚合传播”,集中体现了全球传播的发展趋势.丰富的传播形态、突出的传播议题、国际化的传播视角是2013年中国媒体两会报道的突出特点.国外媒体对中国两会的报道则呈现出新闻性、融合性、杂糅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典型人物的报道,作为媒体宣传的“拳头”产品,对提升媒体影响力、讲好时代故事、弘扬正能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更迭快的阅读方式,给新形势下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带来了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最美人物”报道为例,分析了连续四年挖掘、报道、传播“最美”人物的创新实践,呈现了当地以典型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最美”现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我国四级广电媒体最基层的县级广电来说,如何在新时期办好农业节目、创新对农节目报道,更好地为农服务,已摆在县级广电人面前!作为最基层的广播电视机构,县级台不可能也不具备与省、地级台竞争综合实力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县级台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局部上寻求突破,开展扎实有效的对农报道。一、充分发挥“快、准、灵”的报道特点对县级台而言,其优势在于区域范围相对…  相似文献   

6.
用市场眼光聚焦我国农业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是农业报道的前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拿电视来说,中国的11亿电视观众中至少有8亿是农村观众。由此可见,农村是媒介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如此可观的受众资源也是我国传媒事业的独有优势,“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8亿多双真诚渴盼的眼晴理应成为我国媒介市场成熟和发展的小竭源泉。可是综观我国当前的农业报道,其在各大媒介上的身影不是很活跃,比起频频露面的新经济、娱乐、网络、国企改革等话题,我国媒介的对农报道可谓“养在深闺”。 究其原因,这里面既有一个时期读者口味、媒体导向的因素,也有农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对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农业报道具有  相似文献   

7.
陶然  段吉平 《新闻战线》2023,(17):59-62
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介、媒体架构、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为主流媒体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可拓展的新空间,也带来新挑战。四川日报依托“六个一”全媒体传播行动,策划推出系列主题报道“向总书记报告”,强化全媒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走深走实,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展现出新作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的农业报道,大多围绕农业生产春种秋收,年复一年,给农民朋友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人说,这是典型的新闻报道“四季歌”现象。长此下去,这些对农节目就会缺乏吸引力,影响收视率,失去了节目采制的初衷。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创新农业报道,几年来,通过从事对农节目的采编实践,笔者感到必须深入农村第一线,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农业、农村、农民,拓展报道空间,抓住重点、热点、难点,对农报道才能常做常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金字节奖”获奖作品来源媒体、获奖作品报道内容与获奖作品颁奖词的分析,讨论评奖过程的新型媒体偏向与科技报道的行业标准。研究发现,“金字节奖”对新媒体平台中的科技报道、企业报道与行业报道关注更多;而采访力度、信息价值、传播范围、思想深度与社会价值成为评判科技报道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在全媒时代,如何做到让重大时政报道在地方媒体精彩“落地”?作为市州级媒体的恩施日报,就重大时政新闻创新报道视角,紧扣时代主题、唱响主旋律,抓住重要节点、突出新看点,全媒矩阵传播、拓宽传播力,让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政治活动等时政报道精彩“落地”。一、紧扣时代主题,唱响重大时政报道主旋律在党媒的新闻宣传报道中,重大时政新闻担负着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日益复杂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里和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发挥主流媒体的报道优势,弘扬主旋律,报道好重要时政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媒体融合趋势,催生了“微”报道.“微”报道的传播特征表现为信息共享、字数受限和受众广泛.然而受益于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手段,在一些恶性事件报道上,媒体利用微博报道的形式有失偏颇,以近来接连发生的儿童伤害事件为例,信息遗漏失序、反常性品位过度、报道倾向不明为人诟病和批判.反思新闻媒体在“微”报道上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问题,是新媒体时代每个媒体管理者应重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2.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许多方针政策出台后,大都要经由会议来传播,会议报道自然成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定势,会议报道存在许多弊端,如:数量“滥”,没有新闻价值或可报可不报的会议新闻大量充斥媒体;篇幅“长”,本来可以由简单的几句话解决的故意拖长腔,摆架势;内容“空”,排了一大串名单外,没有多少信息传播出来;格式“旧”,写法有“八股”之嫌,让人觉得陈旧、乏味、不出彩。由于受众不爱看,自然削弱了会议新闻应有的指导性和群众性,妨碍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的充分发挥。 当前,新闻改革风起云涌,媒体竞争异常激烈,推进会议报道的改革,提高会议报道水平,促进会议报道形式的多样化,不但是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的需要,也是媒体提高传播效果、提高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媒体要坚持“内容为王”,以深度报道深化新闻内涵,以系列策划为抓手,用深度报道贯穿始终,以全媒体平台营造良好宣传氛围,打造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新闻报道,运用新媒体平台的“十八般武艺”增加传播的广度、宽度,形成报道“组合拳”,再现党媒新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为农传播”的意义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媒体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为农传播”与学界以前常说的“对农传播”相比,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传播理念:后者把农民作为传播的纯客体、对象对待,直接妨碍了“三农”传播的思路,在客观上导致农业、农村和农民在我国现阶段的新闻传播实务活动中被严重边缘化、甚至被排斥;而前者则把农民真正放在主体地位来考虑。这一个字的变更,有望使我国新闻传播界服务“三农”的工作得到极大的改观。“为农传播”的意义维护农民的言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体融合持续深度推进,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对记者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作为其中一项基本技能早已成为新闻节目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媒体中更成为一种常态报道行为。如今,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多元化,在“移动优先、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电视、广播、报纸还是网站、客户端等传媒平台,新闻记者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出镜报道概率都大幅提升,对传播效果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同时语言表达和现场把控也成为考核全媒体记者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国内媒体的特殊“新闻品种”——典型人物报道当前所遭遇的发展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在典型人物的生成土壤发生巨大变化的传播环境中,典型人物报道已难以再现往日震撼全社会的效果,受众开始辨证地看待典型人物报道,甚至对当前的典型人物提出质疑,典型的负面效应和传播失效较为明显。随着受众信息需求的日益挑剔,及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热点报道、调查性报道和近两年人物类媒体主导的人物新闻的勃兴,典型人物报道究竟还有多大的存活空间,以及怎样拓展这种发展空间,值得充分的重视。本文试就“淡化典型报道观念”后其现实出路进行探析。一.调查与分…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对主流媒体如何才能做到“帮忙不添乱”,应当有新的认识和解读。传统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风暴眼”现象,恰恰违背了媒体为维护政府形象所一向坚持的“帮忙不添乱”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万物皆媒”时代下,受众不仅参与信息的生产、消费,还参与了信息的分解。主流媒体设置的议题经由受众分解和重构,新的议题层出不穷,议题迭代周期暂态化,新闻搭车效应愈加显著,种种现象为主流媒体的传播纠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播纠偏力和舆论引导力,主流媒体从“庙堂式话语”向“江湖式话语”转变,从单一发布平台向融媒体平台拓展。本文试从融情传播视角出发,对《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了数据的抓取、清洗与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主流媒体在实践层面话语转变的策略及特点,旨在为主流媒体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庹继光  蹇莉 《编辑之友》2018,(8):71-74,83
当下,许多科学家、优秀运动员等被媒体和网民塑造成网络红人.从以往的典型人物到如今的“网红”,媒体对于这些社会楷模的报道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形成了颠覆性的转型.文章分析了这一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从榜样到“网红”都没有改变楷模的偶像地位,是公众人物报道与传播行为片面化、概念化产生的刻板印象,进而对社会楷模传播“网红化”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克服其负面影响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