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教伦理的“自制”是指主体对自己欲望和激情的一种理性的主宰。通过自制,逐步获得上帝的拯救。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自制”即“慎独”是指主体积极主动地用道德理性去约束和限制恶的欲望和感情,以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尽管二者都涉及到了理性,但他们对“理性”的理解是不同的。另外,二者在与道德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方面也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看,二者都是有缺憾的。  相似文献   

2.
邓玉文 《文教资料》2008,(11):64-65
我国儒家文化将"内圣外王"作为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古希腊柏拉图把"哲学王"视为理想国的最高统治者.它们作为东西方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比较二者在人性论、教育理念、对人格的要求方面的异同,以便更好地把握二者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3.
冯契主张当代中国亟需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它是体现了类的本质和历史联系,体现了自觉和自愿相结合,经过培养多数人可以达到的自由人格;“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呈现五个方面的特征;培养“平化民化的自由人格”有三条基本途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亲自”“亲手”由于语义、句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留学生使用时会出现偏误。针对这种现象,文章试图从语义、句法及语用等方面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理想人格,亦称道德理想,它构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学说体系中,伦理思想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理想人格思想则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伦理思想就应该抓住这个核心。为此,本文拟就邓小平“四有”理想人格的逻辑结构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培养怎样的理想人格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理想目标。邓小平在新的历  相似文献   

6.
主观评价性副词“就”和“才”都是预设触发语,当二者语义指向左边时,在时间、数量、速度、难易程度等方面,“就”表示“少、短、快、易”,而“才”则相反。由此出发引申用于条件逻辑关系方面时,“就”侧重条件的充分性,有它就够,其条件松、要求低、标准宽;“才”表示条件必要性,缺它不可,其条件紧、要求高、标准严。它们在时间方面可以引申到条件的有无,充分与否。由此得出二者的预设情况,进而区别“只要”句和“只有”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了“现在”和“目前”这两个常用的时间名词之间的异同,得出如下结论:“现在”和“目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语义方面。句法上,二者基本具有一样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清”是历代诗论家论诗所持的重要标准.王维、孟浩然是盛唐清淡诗派的主要代表,两人的山水诗都以“清”“清淡”著称.王孟山水诗的“清”的表现形式也有许多异同,笔者试从诗人气质、诗歌语言、风格、意境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9.
水,因为具有进退自如,灵活变化,委顺自然,纵浪大化,随物赋形,随遇而安,柔外刚中,水平持中等特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作为品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君子”的人格比喻和象征。无论是“荡荡尧舜”、“谦谦君子,”还是“孔子之圣洁”、“老庄之超然”的人格之中,皆可以看见坚韧灵动、晶莹照人的水的意象。苏轼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君子如水”的人格,秉承中华文化传统,在他一生的诸多方面均有鲜明的体现。“君子如水”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君子不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英 《大学时代》2006,(11):46-48
本文从文本解读和孔子的“君子观”两个方面,寻找“君子不器”可能的思想内涵。指出“君子不器”不是才专与博的问题,“器”乃是一种君子人格状态的抽象,是一种“以礼修己”的人格表征,“不器”是说君子必须超越他律的“以礼修己”的范畴,而去追求形而上的为器之“道”。  相似文献   

11.
唐代仙道小说中常表现出道教关注现实人生、重生恶死的宗教情怀。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仙道小说中蕴含着人们普遍追求享乐的食色文化心理;食色文化是对唐代士人在仕途、婚姻的现实选择中所作的心理补偿和人生抚慰。  相似文献   

12.
"參川尉印"封泥,《封泥考略》、《秦封泥集》、《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等皆认定为秦封泥。根据文献、考古实物以及秦和汉初的用字习惯,将其只定为嬴秦之物似乎不妥,其归属还有另一种可能,即为项羽所封河南王申阳之属官的印迹遗物。  相似文献   

13.
"通人"是两汉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承载着可贵的文化精神。立足文化自信来重新审视两汉"通人",对于当下大学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人"对博通的崇尚可济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知识结构褊狭之弊;"通人"融汇新识,勇于创新的胆识可鼓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创新之气;"通人"求真务实的思想可养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科学精神;"通人"潜心问学的治学品格可滋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终身学习的笃学风气。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是盛行于晚清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在其发展演变的晚清时期,这种文化观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一阶段性特征的系统梳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这种文化观本身的认识,同时对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不无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科举制度这一文化背景,它是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而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这一模式得以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动 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 了 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刻拍案惊奇》中“动 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 了 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 将 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明环翠堂刊本《天书记》缩微胶卷为《重订天书记》的初刻本。这个版本在国内极少被关注。它的部分曲文选入明戏曲选本《月露音》,清北京高腔百本张本《孙乍(诈)》是其改编本。正字戏传统剧目《马陵道》的一出《闯宫》(《装疯》)也源自初刻本。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过程中,"异"与"同"矛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异同之间,体现的是翻译的方方面面。对翻译中"异"与"同"矛盾之辩证关系进行论述,分析文化视阈下对"异"的思考。当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各国间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译者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异"与"同"的矛盾关系,积极发挥创造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入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流程,分为明代前期和明代中后期两个方面。接着阐述了《牡丹亭》这部戏剧与明代社会思潮的契合点,此剧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作为个体生命本质存在的至情与快乐适意、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