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探询了该小说四个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丁梅斯代尔、海丝特、齐灵渥斯和珠儿象征着表达错综复杂的人的不同方面,丁梅斯代尔象征着人的宗教性的一面,海丝特象征着人的天性一面,齐灵渥斯象征着清教主义伦理道德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道德观念,珠儿是经过充分发展后的未来的完美的人。剖析了各自其象征意义本身的矛盾性,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深刻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因其作品中象征意义的多样性、含混性和晦涩而有名。本文探询了该小说四个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丁梅斯代尔、海丝特、齐灵渥斯和珠儿象征着表达错综复杂的人的不同方面 ,丁梅斯代尔象征着人的以宗教为代表的理性的一面 ,海丝特象征着人的非理性的和冲动的一面 ,齐灵渥斯象征着与人相对立的清教主义伦理道德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道德观念 ,珠儿是经过充分发展后的未来的完美的人。剖析了各自其象征意义本身的矛盾性 ,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深刻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3.
纳撒尼尔·霍桑一生深受清教主义和民主思想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影响,这使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霍桑的内心冲突充分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红字》的人物创作上。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小说主要人物海丝特·白兰、阿瑟·丁梅斯代尔以及罗杰·齐灵渥斯进行矛盾性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矛盾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正鹿子霖和白嘉轩两人之间、两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白鹿原》中的一条重要副线,在小说中占去了相当一部分的篇幅。但是,他们矛盾冲突的直接交锋次数屈指可数,自从因购买李寡妇的土地而大打出手以及"交农"事件经冷先生劝解和经朱先生赋诗劝和之后,两人之间的芥蒂,不说化解,总之是被他们自觉自愿地深深地掩藏起来了。"其实两人都  相似文献   

5.
杨志军小说的悲剧性冲突清晰地体现在人与荒原(自然)生命内涵的关照,通过对自然界万物与人的生命历程的冲突,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性的批判。另一方面,正因为自然的伟大,人与自然的冲突,使其作品表现出崇高的艺术品质,在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激烈冲突之中,体味着人类为了生存、自由而不懈抗争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6.
通过白描嘉莉在城市的生活变迁,德莱塞表达了对当时美国城市工业文明的批判态度.通过以对嘉莉、赫斯渥的描写为主线,小说叙述了美国城市工业化的大发展所引发的"文明"的堕落;赤裸裸地揭露了金钱至上、人与人之间冷冰冰的社会关系的现实.德莱塞对嘉莉和赫斯渥两个悲剧命运的描写,兼具讽刺色彩地指出了城市工业文明之下迷失自我的殊途同归特征.传统道德文化的虚弱和不足,有一定的遗传、环境、机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艳  黄瑛 《海外英语》2013,(1):9-10
从埃斯库罗斯到索福克勒斯再到欧里庇得斯,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通过剧中主人公的命运表达了古希腊人对人生悲剧发生的原因及解脱途径的探索,其中"命运"的不可抗拒性逐渐淡化和人的"自我"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这种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古希腊人对于周围环境与自我奋斗愿望冲突下的思考,反映了希腊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人与自我本性的斗争与冲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红字》是对悲剧人性的深刻挖掘,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和齐灵窝斯的悲剧人性,前者在于其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公开的自我与隐蔽的自我的冲突;而后者在于其对人性的践踏和蔑视所产生的变态欲望与自我毁灭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新批评的方法,从小说的要素出发,对海明威的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冲突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小说中人与上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发现这部小说中的冲突贯穿始终,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在小说中通过对"水""火"以及"路"等典型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的《圣经》类型意象的使用,出色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宗教救赎的紧迫,从而在宏观艺术叙事上实现了与隐喻罪恶和衰败的"阿特柔斯房屋的倒塌"主题的完美呼应。  相似文献   

11.
严宁 《海外英语》2011,(15):211-212
菲利普·罗斯的小说《美国牧歌》讲述了利沃夫一家三代犹太人的变迁史,反映了"瑞典佬"利沃夫战后一代的盲目乐观,揭示了以利沃夫女儿为代表的社会动荡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被主流文化同化而丧失民族渊源后的迷失和叛逆。在小说中"代沟"母题贯穿始终,彰显了三代人之间的父子冲突、父女冲突以及传统和现代的冲突。该文从叙事母题的角度出发,研究小说中"代沟"母题的运用及其母题构架下叙事策略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2.
陈佳 《文教资料》2009,(18):142-144
<呼啸山庄>自诞生以来,便经历了各种褒贬不一的评论.本文主要应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呼啸山庄>的文本结构.首先,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层与话语层交织而成,在耐丽和洛克伍德两个叙事者之外还隐藏着一个至高的叙述者(作者),她由此获得了作为一个女性的声音权威,接着再利用后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对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作进一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米莉对豪渥斯地区工业化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13.
论跨文化教学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及深层缘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冲突主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的两种或者几种异质文化之间由于不一致、不和谐而产生的显性或隐性的对抗。以生成和读解的意义对象作为分类的标准,跨文化冲突有三种类型,即对象型冲突、关系型冲突以及活动型冲突。各文化之间内在的差异以及各文化按照自身的文化属性表达的目的性行为构成了跨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源。文化作为人们共享的意义体系,其核心表现为价值观。"人的本性、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空间以及人与时间的关系"与跨文化教学紧密联系,这几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西价值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通过对男女主人公丁梅斯代尔与海斯特的爱情悲剧的描写。以一件通奸案为题材,表现了宗教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对人权、人性的压抑,反映了清教殖民统治的黑暗。通过描叙小说人物的思想矛盾和生活遭遇,反映了自然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5.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著名小说《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在还不懂得爱情是什么的年龄就嫁给了一位面容苍老、颜色晦暗、身材畸形的学者齐灵渥斯。几年后,这位学者决定迁居马萨诸塞州,他先将妻子送到了那里,自己回欧洲处理遗留事物。  相似文献   

16.
透过 2 0世纪最具影响的诗人艾略特与 19世纪的巅峰诗人渥兹渥斯的诗歌与评论阐释他们的契合处 ,展示文学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与浪漫主义先锋人物之间的共同特质。重新正确认识这两位世界文学巨匠所开辟的道路 ,他们深邃的思想艺术火花必将照亮后继者  相似文献   

17.
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之间由于交流障碍导致的"失语"现象,引起极大反响.本文试从语言和文化关系角度入手,分析两代人之间"失语"现象的成因和"失语"背后的语言文化障碍.作者谭恩美(Amy Tan)站在超越两种文化局限性的高度,看待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将华裔家庭中的文化差异与母女情深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不论是选材还是人物都可称是其作品中的另类,但是对女性、人性、历史的深刻挖掘又彰显出这部小说的无穷魅力。小说中,宏大战争的背景与一群小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之间展现出人性的矛盾与冲突,极富张力。而其中正视民族的苦难历史、直面创伤记忆以及在叙事中寻求创伤"救赎"更是赋予了这部小说发人深思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苏童在其新作《黄雀记》中以保润、柳生、仙女三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构建出复杂的三角关系,与萨特理论中有关自为与他人的存在主义理论相合。从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注视"的初次注视与再次注视展开,揭示三人之间发生联系与产生冲突的最初征兆;进而将人物冲突深化到互为"羞耻"的层面,针对小说中多次提及的三个意象"跳小拉""镜子""绳子"分别阐释该意象对于主人公羞耻的意义所在;最后总结出苏童所构建的三角关系,实际上是对萨特"他人即地狱"理论的完美诠释,保润、柳生与仙女正是这种互为地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在他人那里得到的显现,他人的存在又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从而产生冲突并无法超越,成为地狱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从总体上看,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学生与后勤人员的冲突四个维度上,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与同学之间的冲突最多,而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最少。通过性别、年级、民族因素对农村寄宿初中生冲突影响显著性分析表明,性别因素在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影响;年级因素对"学生与学生冲突"和"学生与后勤人员冲突"有显著影响;民族因素在四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影响。对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冲突管理,应采取如下对策:(1)建立新型组织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2)科学辨识冲突发展过程,创建全面的冲突管理机制;(3)注重心理辅导,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