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2004,(10)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科学课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在实践中对此作了较深入的考究,认为这个转变不仅是教材使用方式的变化,而是对教学目标重新认识的结果。有了这种认识,就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只是“见物不见人”了,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就有了一个好的基础,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既然还要“用教材”,就要讲究怎么用。只承认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不够的,怎么“用教材教”这一面现在更应该研究。“教教材”,顾名思义除了理解为“把教材的内容教给学生”之…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一、揣摩编者意图挖掘教材含蕴新教材的编写集结了许多专…  相似文献   

3.
开发教材     
《科学课》2004,(3)
这也是改革深入中遇到的新问题。《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不仅是使用教材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教材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的重新思考。顾名思义,教材就是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材料。不同的教学目标,不仅决定它要用什么教学材料,尤其决定它怎样来用这些材料。目标变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自然要作相应的改变。说“重新”,是这个问题在20年前的小学自然改革就提出来了。当时,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改变自然课的认识对象,变认识教材为认识客观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教材就由教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5.
李蓉 《教育》2008,(12):57-57
透视当前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有必要理性地审视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183;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第十四课何其芳短诗《秋天》中“清洌”的“洌”字用法的辩论。提出“‘清洌’的‘洌’字乃‘冽’字之误”的观点,通过论证,意在维护现代汉语规范用语的准则,避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准备活动,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是备课活动中要完成的中心工作之一.传统观念下,许多教师把教材视为金科玉律,认为:教学就是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因而备课中迷信教材,拘泥教材,照本宣科,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树立“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中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和处理(俗称“备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备教材呢…  相似文献   

9.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沧州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基于“享受语文”的理想,践行“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基本理念,逐步树立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教育观,“‘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和“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的教学观,“‘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的教材观,但是还存在着教学中新理念“知、行脱节”,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观尚未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研究与传统教材有了很大变化的新教材,又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师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个‘用’。新课程要求更新教学手段,教师就要学会使用多媒体做课件,还要动手制做新教具。新课程要求:课堂不能“满堂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把这些想法贯穿在备课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于是也就确‘了以下几点浅显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提出 《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续完)》是章建跃先生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上旬刊第5期上的文章,在其“8如何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中指出:“从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发现,脱离课本进行教学的现象很普遍,这是令人担忧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内容‘简单’,不足以应付高考;第二,误解本次课改提倡的‘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3.
“文学鉴赏”教学浅见□湖北胡明道1996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使得“文学鉴赏”在中学课堂有了一隅之地;高中新编教材框架设计的信息又有把“文学鉴赏”扶上正席的趋势,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该不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该不该将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教得像‘文...  相似文献   

14.
根据执教和点评者的介绍,本堂课设计时的初衷,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将旧教材教出新意来”。这是颇有远见的思路。 其实,也无须看得太远。按照国家教育部的安排,到2005年秋,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算起来也不过两年半的光景就得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如果对上世纪80年代的自然教学改革还不太熟悉,或者虽经历过改革但还不算站稳了脚跟的老师来说,仍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两位老师所追求的“新意”就是在经历这个适应的过程。 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来说,教材的内容本无所谓新旧之分,有区别的只是“意”,即教育教学观念和思想,我们要适应的也就是这个。因此,无论现在用的什么教材,都可以作适应的材料,不必等到有了新教材才着手,这才是积极的态度。两年半的时光,是很难划出“等”这一块来的。 至于本课的记录和评点都很详细,见仁见智,留待大家研究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阮翔 《科学课》2009,(4):9-10
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中间既有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有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新理念的把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理念与旧观念交织在一起有一个难分难解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反复体验,去‘悟’它,如果想法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经过磨砺,是不可能获得真‘经’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语文课堂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变得热闹、丰富、活泼、多元起来。新的理念、新的追求,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成为广大  相似文献   

17.
从一位老教师上课“卡壳”谈起今年初,听说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特别善教古文的老教师,在讲《岳阳楼记》这篇他已教过一、二十遍的传统教材时,碰到了难题,出现了当堂“卡壳”的困境。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请求老师解答:“文章写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倾’、‘皓月千里’的好天气,而‘皓’也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1],真正发挥评价促进教与学发展的功能。笔者在七年级讲授公开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尝试加入评价因素。以下便是该课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探索概况,呈现出来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是如何理解其深刻含义,见仁见智,各有己见。究竟怎样才能把这一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呢?吕淑湘先生的“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了”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于是我们在自然教学中,不但做到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而且深研好的教法与好的学法相结合,达到完善教学的目的。从学情出发,利用以“导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语文教学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这段话为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指明了道路。怎样从“教”的此岸过渡到“不用教”的彼岸呢?——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