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多年的农村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中发现,农村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兴趣不大,与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对这种现象的形成以及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发现其实在农村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提高本课程教学有效性,教师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历史课堂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认为,历史不是“死记硬背”。它是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是可以引起学生共勉的;同时,历史也不是“舞台表演”,它有自身的学科特性。不管我们怎么教,都要营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学生有兴趣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强劲跳跃着的生命脉搏和人性之光,在历史的教诲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题的提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通过历史教学,要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要紧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并为未来提供明智选择的基础”。总之,新世纪历史教育不是批发死知识的货站,不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单纯的学科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也就是说,学史不仅要使人明智,还要“以立信仰、以助生活、愉悦人生”。而这一课改目标的实…  相似文献   

4.
历史科学也是一门认识科学。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认识,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它不是简单的对客观历史进行复原,或者重复别人的评价,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完善自己对历史的社会意义的解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思维空间,关系到教育成败。从现状看,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限制了学生  相似文献   

5.
现实社会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个参照,也是达成对古人、古事加以理解和解释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历史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现实社会的现象或体验中形成对历史的解释,"由今及古"去参悟历史应该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师的人生阅历、史学素养,"由今及古"体悟历史人物的心境;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由今及古"打通历史理解的经络;更为重要的是"由今及古",参悟历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贯通古今"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6.
赵宏儒 《中国教师》2013,(Z1):89-89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内容要适于学生的学习,力图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既有教育意义,又易于学生接受。《历史课程标准》又提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这就是说历史课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贴近生  相似文献   

7.
打造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从"前台"退向"幕后",从执行走向编导,从编导走向策划,要把课堂舞台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展现、去体验、去学习。为此,我设计了"历史播报"这个环节。具体做法是: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学生进行历史演讲。所谓的课前演讲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内容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8.
历史资料是治史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没有历史资料的还原与再现,势必会造成历史课的单调、枯燥,而要使学生亲近历史也只能成为一种空想。脱离史料脱离史实的历史教学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不用史料不讲史实的历史教师不是真正的历史教师。因此,要想让历史课使学生感兴趣,必须充分地占有历史资料。教材中引用的材料基本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事件,同时要阐释其内涵的思想与经验。学生要真正地获取历史知识,就必须在其心灵中重演过去,在历史学习中感受精神和智慧。为此就要运用各种手段复现历史情景,或者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或者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发情感。这样,“体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目标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和学生的素质发展要求,担负起培育现代青少年学生的人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责任,是中学历史学科应正视的问题。中学历史教材依据教学材料(各类图、表、人物等)来进行阐释历史。由于教材本身的许多局限,要完成阐释历史,依赖于教师较丰富的知识及与之相结合的历史材料,而能完成阐释历史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认为,从普通中学班级授课的实情出发,以历史教学大纲,历史教材为准绳,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具备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具备高屋建瓴的观察能力。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一、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在历史教学中,我以这样的观点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事件。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地位日益衰微,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相互争战达五百年之久。在这五百年之中,改革、变法此伏彼起。导致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根…  相似文献   

12.
张迎迎 《文教资料》2013,(19):165-166
摘历史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与历史的心灵对话,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洞察和对社会的透视能力,让他们具有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努力让历史课上出历史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获得经验,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灌输。《历史与社会》这一门综合课程的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怎样做才能达到综合探究活动课的目的,值得大家共同去探索研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其动手、思考、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要求,历史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历史的活动教学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还可以由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等。要想使历史教学成为“历史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5.
董育勇 《江西教育》2023,(35):22-23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教师要丰富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辨,让学生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进而借助历史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要引导学生从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个视角理解历史和表达历史,让学生认识“感性的历史“”理性的历史“”诗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育的重心应以塑造学生人格为中心,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历史教育在知识教养上要关注人的意志、道德品格、理想、信仰、精神状态、情绪倾向等,历史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具有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学生,而是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历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一、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使学生获得系  相似文献   

18.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评价等环节上均提出了新观点和新要求。特别是明确了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关键不是对历史本身是非曲直的澄清,而是要通过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建立起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标准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处理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应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既能提升课堂活力,更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避免历史教学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历史的真实过程比一味的说教要具体形象,学生也乐意去创造性实践。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旅游观,当好地方导游,为服务地方经济打下基础。历史不仅仅属于历史,它更属于今天和明天。  相似文献   

20.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功能之一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观念,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既要站在现代人的高度来理解历史、剖析历史和诠释历史,也要善于用历史的观点来窥视现代,理解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与发展。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展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智慧,而且对学生学会用全面、辨证、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