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作文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生命活动中自然需求的升华,作文教学的根本就是"人""文"融合。作文必须求真、求实、求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平时循规蹈矩的作文教学,把握好课内、课外的机会,随机施教,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有感而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深刻认识随机写作的内涵与意义,发挥随机写作的优点,熟练随机写作的训练技巧与方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益和学生的写作素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中,我  相似文献   

3.
浦赛玉 《语文天地》2012,(24):65-66
修改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指导学生"这四个字取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上的"让学生"三个字,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固然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有着很大的比例。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让学生爱上写作文,这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下面我就从"培养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教会学生们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学生们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等几方面来分享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赞可夫说过:  相似文献   

6.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它扭转了传统作文中"人"、"文"分离的现象,打破传统束缚和僵化保守,突现创新精神,崇尚个性  相似文献   

7.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它扭转了传统作文中"人"、"文"分离的现象,打破传统束缚和僵化保守,突现创新精神,崇尚个性张扬,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开放和谐的写作氛围,致力于写作水平的最终提升。高考作文是有时间、地点、字数、题目、内容等限制的待评判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和功利性。相对于自由创作的文章而言,它更强调预设和构思。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如何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8,(A3):26-2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这种教学理念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对于老师来说,要树立作文是学生的作文、作文是学生的生活、作文是学生的价值观的思想。让学生更有效地写作文,关键是构建崭新的作文教学体系。1.构建生活化的学生作文模式。学生在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杨芬 《考试周刊》2013,(55):46-46
<正>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我尝试运用"随文练笔"的形式,减缓作文的坡度。所谓"随文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某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最具综合性的一项教学工作。由于各种因素,对于不少学生来讲作文总成为"无米之炊"。有些老师和家长过于注重考试技巧和能力,学生少有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学生缺少生活积累,学生缺少写作的兴趣,学生作文当然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写出好的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在《写作什么》一文中指出,"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陈海鸥 《快乐阅读》2011,(18):132-133
一、问题提出提起作文课,不仅学生头痛,教师也头痛。"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作文指导常常限于谋篇布局,语言运用,这样的作文教学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新课程要求作文教学回归写作的主体,表达真情实感。于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写作教学的全新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但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学的作文教学仍然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学生一写起作文头就疼,教师一改起作文心就烦。在一大堆的学生作文中,我们发现的是枯竭的内容、呆滞的想象、贫乏的思想和大胆的虚构。充斥其中的胡编乱造和虚情假意,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如何让作文从学生心灵流出,真正快乐地作文,这是课改形势下作文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传统作文教学把学生的视野框在教科书中的作文训练题上,使学生的作文活动与丰富的生活割裂开来,这样的作文过程必然是封闭和乏味的,无法触动学生的写作情感。长此以往,学生"谈文色变""望文兴叹",作文成了"榨文""苦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写作而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样说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就此,笔者反观自己的作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探究出的"四步走"周记式作文教学,恰好  相似文献   

16.
周鹏恩 《广东教育》2007,(12):129-129
所谓"自主性作文"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自主择题,确定写作方向,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表达,最终完成写作的一种写作方法和写作模式.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其精髓就是要把过去学生由"被动性作文"转变为"自主性作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作文教学必须作出改革,摒弃陈旧的观念,程式化的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写作,让学生养真性,动真情,说真话,写真文,成为写作的主人.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让学生爱作文,作好文.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些论述,阐明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也为作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如何引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自我,提升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从激发学生的情趣入手,让学生自主表达生活,成为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实施建议,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