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许渊冲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为诗歌翻译实践和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系统可行的理论支撑。该文通过比较《离骚》的三个中译本(译者分别为许渊冲、杨宪义和戴乃迭、卓振英),发现三美理论在许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同时音美和形美上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原文意义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诗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体。翻译诗歌时,要尽可能地传达出原诗的“三美”。本文通过对《回乡偶书》的三个英译本的分析,证实了诗歌翻译时要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得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最为纯粹的艺术,是通过韵律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翻译本事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性再现。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先生经过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住——“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旨在以其英译的“黛玉葬花辞”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体现,为译者从事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刘丹  王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7):120-122
意象必须依附语言形式得以表现,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潜在的表意功能。只有同时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象”,才能达到诗歌翻译的形美意美乃至音美。鉴于词汇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性地位,本文着重对比了英汉词汇结构和词汇承载意象两方面的差异,评析了其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并提出了诗歌词汇翻译做到“神形兼备”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诗歌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属于深层审美,传达诗歌的意韵之美就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旨,这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三美”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属于深层审美,传达诗歌的意韵之美就要深入挖掘原诗的意旨,这是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三美”的完美结合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捍卫诗魂——庞德汉语古诗英译意象之忠实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婷  张映先 《文教资料》2006,(23):72-73
忠实性问题一直是诗歌翻译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何处理原作中音美、形美和意美在翻译中的得失,尚无定论。本文着重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和艺术性,阐明了其自由体翻译诗,注重“意象”“语势”的翻译策略,同时他始终孜孜不倦地探求并极力传译诗歌内在的、含蓄的、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即诗魂,从而为诗歌翻译的忠实性范式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促使翻译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美与真是诗歌翻译中一个永恒的争论主题,本文对近年来翻译界关于诗歌翻译中美真问题展开的讨论与商榷作了简单地回顾,一方面阐释了所谓“真”中讲的保留形式应是保留形式“美”这一特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在真美取舍过程中须掌握的一个“度”的概念,并以笔者翻译的一小段诗来对“度”这一概念加以具体阐释。接着笔者从英汉语对比,发挥译语优势的角度,力图于“度”中寻求三美(音美,形美,意美)途径,达到诗歌中美真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9.
古典格律诗英译的等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营  张换成 《培训与研究》2007,24(3):123-125,130
等值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关于等值概念本身以及能否达到、如何做到等值,翻译界并无定论。针对诗歌翻译的等值,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被认为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以许先生的原则为基础,结合一些经典格律诗的翻译实例,试图在意境(意)、韵律(音)、选词与修辞(形)三个层面上分析和探讨古典格律诗英译中的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受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思想影响,有些学者和译者认为诗歌不可译。本文以《木兰辞》两个英译本为对象,对比解读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从而证明诗歌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讨论许渊冲翻译王维诗歌的主要特点。文中首先介绍了王维的生平,他的生平为其诗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文继续讨论了王维的诗歌特点,即“诗中有画”和它的理论内涵。接着,该文简要阐述了许渊冲的译诗理论及技巧。许渊冲赞成鲁迅曾说的译诗“三美”,并认为意美是最重要的,接着是音美,最后是形美。在了解了王维与许渊冲以后,文中又举出两例许渊冲翻译王维诗歌的译文。理论结合实践,得出结论:许渊冲翻译的诗歌,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意象的传译是汉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之美的可译性、再现,以及意象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诗歌以其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意蕴丰富等语言特点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诗仙李白乐府诗代表作《长干行》的英译为例,本文在"三美"翻译理论指导下,通过例句分析译诗对原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美感再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说明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理论在译者文体建构的过程中起到宏观把控作用,给译者提供多种释义的渠道,体现译者临时应变的能力并增加转译的速度,深化译本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属性。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论”,其内涵表征文学翻译文本所透视出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翻译实践以此为理论基础融合,以诗歌为课堂翻译实践的案例,探索许渊冲先生“三美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一般诗歌的翻译都被视为“难”,而有着中国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诗词的英译可谓是“难上加难”。将古诗词译得通畅已属不易;更何况,要译出原诗词的美,真可谓是“难于上青天”。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三个方面,来看古诗词的英译之美。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8.
田力 《文教资料》2006,(30):164-165
文学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选择的艺术。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艺术之一,是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诗歌存在不可译性。本文比较了两首耳熟能详的唐诗的不同翻译版本,探讨了唐诗翻译中的意美、音美、形美之间的关系,主张唐诗的翻译应努力做到用另一套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并力求做到三者的兼顾。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历来被翻译界争论最多。而许渊冲先生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理论观点后,提出的"三美论"、"三化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思维,指导实践,是国内文学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许先生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其翻译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辨析,以说明其"三美"、"三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体现的。  相似文献   

20.
张密 《双语学习》2007,(11M):196-197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中国的古诗用字凝练,言简意赅。这一方面体现了古诗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给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过诗虽难译,还是可译的。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