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志刚 《学周刊C版》2010,(10):143-144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主张学生学习知识的自我建构。《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变式创新等学习方式。”数学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师生的互动,使我们的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数学探究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一个模块或专题中”.又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训练.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因此,探究式教学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初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实践活动和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初中数学教学重要目标之一.浙江版初中数学改革正是基于这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在与别人的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洪天助 《新疆教育》2012,(21):40-40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6.
世界数学教育研究的带头人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并非机械地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建构主义学习观也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索的“建构者”.但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既有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也存在大量把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泛化、形式化的现象.本文结合几则教学案例,从建构的角度谈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自主探索活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张桂玲 《教师》2010,(6):32-34
《全日制义务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这充分说明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既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又要注重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互动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作为其中的一种教学方式,被许多教师广泛接受与运用。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理念,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使他们获得了直接经验并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新课程走进我们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已近五年多了,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和喜欢,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1解读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近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发现、探索和研究,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和谐发  相似文献   

12.
吴伟 《考试周刊》2011,(71):77-77
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最为活跃的一块园地。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当务之急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动手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的空间,真正地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方式。”可以看出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无疑是我国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的倡导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4.
“还课”,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以及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单一的继承接受式的学习,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旨在使教学过程成为“有效的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它的基本目的是改变学生  相似文献   

16.
党娅利 《成才之路》2009,(33):52-52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已经为众人所熟悉和接受。它要求学生必须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做到这点,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现代小学数学课程倡导:让每一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都致力于转变学生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课堂由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难看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这种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理想,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黄丽 《阅读与鉴赏》2011,(11):57-58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抓住契机,恰当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要转变过去的封闭、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法,积极大胆地尝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