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反悖谬风月镜——《红楼梦》对一种文化困境的意识与隐喻梅向东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实际上只在第十二回出现过一次,而就有“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第一回)即把它作为总领全书的题目,足见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已大有深意。甲戌本“凡例”在谈及《石头...  相似文献   

2.
《国语》是记言性的史书,它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语言资料。在研究当时语言概况这个问题上,它和《论语》有着同样的价值,甚至可以说,它比《论语》更接近口语。下面仅就人称代词在《国语》中的情况,谈一点体会。 一、第一人称 《国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卬、戎、鱼、台、辞、均未出现,只有吾、我、余、朕、予等几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吾”,出现了308次;其次是“我”,出现了179次;再次是“余”,45次;最  相似文献   

3.
张帆 《现代语文》2005,(12):45-45
“十恶”最早出现在北朝时的《北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并且规定绝不赦免,而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它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第17页中出现了“买办”一词,并作小注曰“外商在旧中国设立商行、公司、银行等机构中雇用的中国代理人。”买办,来源于葡萄牙语“comprador”。鸦片战争前,在广州就有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称为“十三行”亦称“洋货行”。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定,废除了十三  相似文献   

5.
“管取”的“取”不是词缀,它来源于致使义的“取”;“当情”仅在《西游记》中出现,而且只出现一次,它由“当即”误写而来;“好的”一词的意义为“一定”,仅见于《西游记》;“十分”在《西游记》中可以作语气副词,义为“实在”,由表程度的“十分”进一步主观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济南的冬天》属名篇无疑,但因它是教材编者根据老舍的《一些印象(四、五、六、七)》“拼凑”起来的一篇文章——标题也是编者“加”的,因而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是很自然的。课文注释中就出现了“有改动”或“略有改动”的字样。经改动,有些地方很好地体现了编者的美好意愿,有些地方却事与愿违,比如文末的几处改动,就有一厢情愿的意味。我们拟从31处改动中,摘选几处,与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7.
认识马兴国     
1 当我在北方的冬日走进楼上图书馆时,那日,图书馆尚未开放,室内没有查阅书籍的人。我被特许进入浏览架上书。马兴国翻译的《花骸》,就是在那时神奇地出现的。 其实,说它“神奇地出现”并不是太确切。因为在我看到它之前,它就已经立在架上多时了;而当我有幸被特许借阅时,又发现,在我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借阅过它,以至我的名字不得不写在借阅卡的底边上。说它“神奇地出现”,多是因为它的出现对我而言,实在是太意外了。 这种意外可以用惊异甚或是惊喜来形容。因为在我看到《花骸》之前,就先已认识了它的译者;并且对原作者、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森村诚一亦略知一二,《人生的证明》、《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便是森村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在《蒙古秘史》中经常出现“桑昆”这个名词,它给人的印象好象是个人名,其实不然。对于这个名词,史书上的写法很不一致。在《蒙古秘史》中是为“桑昆”,而在《圣武亲征录》中则作“鲜昆”。仅以《元史》而言,就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卷一《太祖本纪》作“翔昆”,卷一百二十《术赤台传》作“鲜昆”,卷一百九十三《伯八儿传》作“先髡”。《术赤台传》与《圣武亲征录》,写法相同。一个名词,就有桑昆、鲜昆、翔昆、先髡等四种写法,并用了桑、昆、鲜、翔、先、髡六个字。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林同志的《怜”苍苔,还是“怜”屐齿?——我对“怜”字的训释》一文(见《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五期),颇受启发。我不辞浅陋,也来谈谈这个“怜”字。“怜”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词。要掌握一个词,首先就得理解词义。“诃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因此,词汇中就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字典、辞书就  相似文献   

10.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12.
李丽 《中学生阅读》2004,(11):30-31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通俗地说,“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的一种形象。它可以是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也可以是风花雪月、时间地点等。如杜甫《旅夜书怀》的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一词很容易让人想起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此诗中“沙鸥”这一意象就浸染了诗人如沙鸥般飘泊无依的感伤。  相似文献   

13.
“通变”的文学发展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因而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通变》篇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所论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如何解释“通”与“变”的具体涵义?它的主旨是什么?在这些与理解《通变》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略抒浅见,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4.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极高,据有人统计,《诗经》中“之”字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尚书》中“之”字出现了三百五十四次,《左传·齐桓公伐楚》全文约三百六十字,“之”字出现了十三次,《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全文不足四百字,“之”字出现了二十二次。更重要的是它词性复杂,使用范围广阔,可以做代词、动词、介词等。例如:  相似文献   

15.
“欢”字在《乐府诗集》中经常以代词的形式出现。《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对它的解释均作指代“情人”,但据笔者考察,这种释义是错误的,它指代的应该是“男子”。  相似文献   

16.
“领导”这个词儿。大概是后起的,因此,它不为《词源》所录。相对而言,“领袖”一词就要古得多。早在《晋书·魏舒传》中就有这样的话:“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在《晋书》中还有“后进领袖有裴秀”的说法。先进领袖后进,这样“领袖”这个词儿就用开了。屈指一算,也用了一千五、六百年了,其词义至今也没大变。而“领导”的含义就丰富得多了,它的后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由来 “爰书” 一名,在我国古籍中十分罕见。它第一次出现于史籍,是在《史记·酷吏·张汤列传》中。尔后,《汉书·张汤传》亦有之。其他史籍,仍无言及者。因此之故,历代注疏家对《史记》、《汉书》中的“爰书”一词,解释各异,使人不知所云。直到解放前,由于在居延汉简中又出现了若干条有“爰书”字样的简文,于是,又引起了国内外  相似文献   

18.
田作 《语文知识》2000,(4):38-39
渠,在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注为“水所居”。这是它的本义。但在古诗文中间,“渠”作为代词“他、它”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如不了解这个用法,单凭字面意思望文生义,便会造成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请看下面几例: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宋·杨万里《插秧歌》中有“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插秧只不答”;宋·朱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博览》2021年9月号上旬版《如果在校园里遇到一只“棕熊”》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暴力就像是校园里的那只棕熊。它的出现,背后是一系列社会生态链的问题。每个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一个破碎、疏离的家庭。”这段话中的“每个参与校园暴力的孩子,背后大多有一个破碎、疏离的家庭”一句表述不当。  相似文献   

20.
传记,它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史的记传性散文,它的形成不会晚于秦汉。乔象钟等人在《中国古典传记·前言》中说:“传记文学的正式登上舞台是在西汉中叶的武帝时期。”这显然是将《史记》的问世同传记文学划上等号。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至司马迁的《史记》产生以后,我国正式出现了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若把《史记》的问世同史传文联系起来说“正式出现了”,那还不失为一说。不少人认为“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传记或类传记文也始于《史记》那就失诸偏颇了。史传应属传记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