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云昊 《科学学研究》2012,30(6):801-806
 社会科学研究向政策转化作为知识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伴随着“政智”的潮流,日渐成为一个前沿的、交叉性的重要研究领域。论文正是基于这一问题意识,立足于国际视野,探讨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向政策转化的实践历程,概括了政策运用和知识影响这两大主体性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向政策的转化要从主体性模式走向主体间性模式,并初步构建了主体间性模式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为线索,李泽厚哲学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批判》一书初步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从外在主体性到内在主体性),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和“答问”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发展(从群体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人自然化”“情本体”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非主体性),“关系主义”“情本体”的外在维度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李泽厚哲学的三重维度,后两者在同个方向的两个不同角度上对前者构成背反和超越.李泽厚哲学的此发展脉络与三重维度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它们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中国模式”)及其“普世价值”从哲学理念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3.
浅谈电类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刚 《科教文汇》2010,(36):71-71,92
主体性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是以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的深化,也是职业学校电类课程的性质使然。提倡主体性教学,对改变不良教学状况具有更深远的指导意义。主体性教育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两种不同而却有着紧密关联性的教育哲学。主体性是从人本体角度而言的,它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主体间性指的是多个主体之间关系性的存在样式。单个主体的主体性通过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等方式得以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梅钢 《科教文汇》2008,(19):238-239
话语分析已经成为后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又一个切入点并且成为文学批判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交汇之地,尝试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方式结合德里达的语言解构理论从文本话语的“差异性”,“零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全面阐释后现代文学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6.
科学认识的主体性是当代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认识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科学认识客体选定中体现的主体性、科学研究过程中介入的主体性以及科学认识结果中渗透的主体性,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认识论研究的深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视野下的技术创新实践呈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表现在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唯经济性与单一性及价值危机的凸显。后现代主义从"关注他者"、"深生态"等角度对技术创新价值取向提出新的诉求,即后现代技术创新应该是追求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并且在"真善美"的统一性中体现着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性。基于此,可以从"经验"的方法、"游戏"模式、社会文化的形塑、程序的民主性等视角对技术创新价值取向进行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8.
在专利保护客体的审查中,对是否构成技术方案的判断是审查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问题、技术手段和技术效果三要素的"技术"探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了判断权利要求所涉及的问题、手段和效果是否具有技术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技术的存在与非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种人学的、生存论的或实践哲学的视野上看 ,技术的存在与非存在是一个与主体的认知与感受相关涉的问题 ,追求技术的非存在性或非存在感构成技术人性化和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后现代技术日益呈现出这一特征。通过突显技术的非存在性来改善技术 ,是一种不同于简单的技术批判的否定性思路 ,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徐华  李应伟 《科教文汇》2012,(32):19-2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而来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性追求,是更高境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体间性属于哲学范畴,用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时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陶锐  盛亚 《科学学研究》2006,24(Z2):612-616
缺乏有效的理论一直是我们在研究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产权问题时遇到的一个困惑,主体性产权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主体性产权是相关属性和自主属性的统一,从这两方面属性探讨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的产权问题,揭示和论证“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技术创新产权”这一命题,并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产权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与二语习得关系的研究普遍受到我国外语教师及学者们的关注,基于不同角度的研究给我们呈现了这一课题的潜在研究价值。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生成学习理论视角,分析翻译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为学习者通过翻译更好地习得二语提供理论支撑。也为该课题的研究展示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从康德开始真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在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中陷入了困境。为克服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的局限,尼采以权力意志取代理性作为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理论重构的基础,这进一步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尼采的这一重建人的主体性的理路,是一份值得珍视和需要合理对待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极为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理论梳理.重点研究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本质等方面的特征,总结归纳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是人的主体性特征,在这一哲学基础的指导下分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关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循环经济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词汇和焦点话题。但相关讨论大多停留在经济学、生态科学领域,对循环经济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技术发展等这些重要问题言之甚少。循环经济是在当代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经济运行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表现为对现代性社会模式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是对现代理性精神的反思。因此本文将从社会的现代性视角来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与循环经济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和出路探究两方面分析了美国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包括理性的分化导致现代人对理性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对技术的本质和判断“进步”的标准等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差等三个方面,进而阐述了对“现代性”出路的思考,即现代性的特征是由文化决定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技术,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性,文化通过具体化的方式选择技术,其结果是文化和技术的相容性,最后对这一理论作了评析,提出“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的实质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议题式教学作为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具有实践性、开放性以及主体性的特点。议题式教学对促进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改进师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及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应用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议题式教学的议题选择、活动设计、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琪 《科教文汇》2012,(11):14-15
医德教育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主体性德育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新的德育理念。本文通过对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医学生主体性的新特点分析,从德育的视角探讨主体性德育发展的对策,以期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粗集证据理论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粗集和证据理论相结合应用到多属性决策评价中,证据理论应用中会存在“焦元”爆炸问题,我们采用基于粗集特征属性约简的办法在保证分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削减了证据之间的相关性.尽可能采用少的属性对决策问题进行评价,防止发生“焦元”爆炸;另一方面能够从决策表蕴含的信息中得出各属性的权重,避免专家赋权的主观性。以配送中心选址问题为例证明了此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在相对于现代性而言的后现代视阈中,对技术的反思不能仅仅局限于时间的维度,空间地理学的分析更为重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对贫穷问题的关注是技术空间分布不均的结果;在空间政治经济学领域,主体际问题成为后现代技术的中心逻辑;在对权力与统治的警惕中,后现代技术建构了反乌托邦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