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京八景"之一:金台夕照 早在金代,北京就有"燕京八景"之说,但内容与清朝有所不同.清乾隆皇帝喜欢舞文弄墨,在其即位十六年(1751年)时,为燕京八景分别题诗,并在所在地树碑立传.  相似文献   

2.
唐宋以来,书院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体制.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书院有七千多所,绝大部分书院逐渐消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岳麓书院的千年历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在全世界首先采用"导师制"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其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奇葩.  相似文献   

3.
寂静的书院     
麻阳,锦江;兰里,书院. 自古英雄出草莽,寒门未必无丈夫.那位先是农家儿郎后是明末老臣的人就是史称"怪臣"的满朝荐.有关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官场逸趣,不管正说戏说甚至传说,都流传市井,妇孺皆知.如今,他与一座书院连在一起,名字刻在一块石碑上--满朝荐书院.  相似文献   

4.
<正>说起书院,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和湖南的岳麓书院,而北京作为今天的国家教育中心城市,高校、科研院所林立,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书院。尤其元代是北京古代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元大都(今北京)作为元朝的首府和文教传承的重镇先后创办了太极书院、谏议书院和文靖书院等多所书院,其中以太极书院的名气最大。它是大蒙古国入主中原以后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作为高层次的著名书院,可以说是元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5.
张栻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学术地位上张栻与朱熹并称"张朱"。张栻书院林立的宋代,为书院教育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岳麓书院亲力亲为的执教数年,还在长沙创办了城南书院,堪称"名于一世"的书院教育家。  相似文献   

6.
正5月12日,山东省文化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这标志着"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在全省推进。这种模式的内涵是:"按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各级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让古老书院在现代图书馆中焕发青春,让藏在图书馆的文献典籍利用书院走近百姓,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据了解,该服务模式具体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设施布局上做到"六个一",即全省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都  相似文献   

7.
北京天石恒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搞好每个新建小区的绿化建设的同时,日前又出手不凡,将文化送进小区,在新开发的官书院小区成立了官书院书画艺术中心。官书院是北京天石恒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北二环内开发的一个文化小区,与孔庙、国子监比肩而立。北京天石恒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北京开发过许多小区,据了解,他们每开发一个小区,都要为小区建设大面积的园林绿化和健康的空间。随着首都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不断增多,如何打出自己的特色,北京天石恒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总经理王刚告诉记者,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不仅在房屋设计等硬件上不落伍、打品牌,而且在服务上要  相似文献   

8.
湖南城南书院始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原址在古城长沙城南的妙高峰,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古长沙的别称)的居所.因张拭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故而声名远扬. 始建城南书院 初建的城南书院名为书院,实为私家园林,张浚父子还精心营造了"城南十景".南宋淳熙年间,张械召为吏部员外郎,离开长沙,"十景"逐渐荒废.至元代,南阜上的"苍然观"改为"高峰寺",但张浚手书"城南书院"四字匾额仍保留在寺内.明正德二年(1507),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王府所据而未果.直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五间,并在明万历年中复圮.  相似文献   

9.
银冈书院     
<正>始建于顺治十五年(1658)的银冈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书院并称为清代五大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被世人称为关东第一书院。这座书院的创始人是清代谪居铁岭的郝浴。郝浴(1623-1683),字冰涤、雪海,号复阳、中山。顺治十一年(1654),郝浴一次到铁岭访问高僧剩上人,喜欢上了铁岭银冈,便"卜地结庐,造屋三间",命名为"致知格物之堂",并在此寝食诵读,兼  相似文献   

10.
丘濬是明朝中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在海南历史上影响重大。琼台书院是清朝康熙年间创办的官办书院,三百余年书声不断。两者跨越时代,发生了密切联系。焦映汉仰慕丘濬声名,为了"勤宣德教,扶植士气",筹建琼台书院。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地方文化工作者在江西丰城发现了一篇撰于唐大历六年(771)的<罗山书院记>.有媒体根据<罗山书院记>的有关资料,认为"创立于公元771年的丰城罗山书院是目前中同最早的有明确名称的、具备后世书院性质的书院.它比此前广泛引用的‘全国最早的私家书院'、创立于公元814年的高安桂岩书院要早43年,比号称‘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创立于890年的德安东佳书院更是早119年.  相似文献   

12.
<正>书院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化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兴与宋、明、清三代,废于清末,延续长达千年之久,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核心和思想渊源,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胡适曾称":书院之废,实是吾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今天,人们赋予"书院"一词新的含义,让它重回大学校园,以弥补大学教育的不足。美国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我校等均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书院。  相似文献   

13.
济南广智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兴办博物馆,这也是在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一批博物馆.济南广智院,便是其中的一所.一八八七年(即清光绪十三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在青州(今山东益都)办了一所书院,称"郭罗培真书院".在书  相似文献   

14.
任文香 《兰台世界》2013,(19):121-122
<正>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785—805)由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勃兴于宋代理学大师自由讲学传播儒学。天下书院千计,而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有著名的四大书院之称,白鹿洞书院则被清人学者王昶誉为"天下书院之首"。一、白鹿洞书院的由来在引得无数骚人墨客流连忘返的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书院的亭台楼榭掩映  相似文献   

15.
金鱼池沧桑     
汪光焘副市长在危改工程培训班讲话中说:"……环境一定要改善,绿化一定要到位,并恢复原有的水池金鱼池,金鱼池没水就不叫金鱼池了。"读到汪副市长关于恢复金鱼池的讲话后,不由心潮起伏夜不能寐,余幼时就居住金鱼池边,每天去金台书院上学,都是我必经之路,春夏沿池边弯曲小路而走,严冬在冰上穿行,直到解放后六十年代,我才调往郊区工作,但住家仍在附近,我目睹了金鱼池数十年的沧桑之变,我在金鱼池边长大,这里的春夏秋冬,一草一木,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关于金鱼池的由来和有关传说,我姥姥和大杂院的老人们给我装了满脑子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中国古代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自唐至清,书院在中国古代存在时间达千余年之久.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鼎盛时期,其书院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规章制度之严密以及学术成就之突出,均是前代书院所无法比拟的,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书院主要有四种类型:以科举考课为主的书院,以讲习理学为主的书院,以博习经史辞章为主的书院,晚清西学书院.各类型书院均极为重视道德教育,其长期积累的一些有益经验,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并在其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则就宋代初期创建、盛行千年不衰的"天下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为窗口,全面透视其教育理念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清朝建立后,为了江山永固,长治久安,大力提倡"稽古兴文,崇儒兴学",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就师(今北京)建立了许多学校,例如除了设有"国子监南学"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琉球官学"、"俄罗斯学"、"算学学"、"咸安宫官学"和"景山官学"等;在地方除各省均设有府、州、县学外,还有无数的书院与私塾等.至于清朝最高统治者,为了培养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心智品德与学识能力,对皇子、皇孙们进行严格的培养、训练、专门建立了皇家学校--"上书房".  相似文献   

20.
晚清书院藏书图书馆化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逐渐加快,中国书院的藏书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编目与借阅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图书馆化的趋势.在书院改为学校之后.书院藏书楼变为相应的图书馆以及藏书为新旧图书馆利用,都是晚清书院藏书图书馆化的必然结果.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