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化似乎是大众文化占据着整个文化的主导地位.大众文化借助流行文化而对精英文化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大众文化的盛行带来了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物质主义、感性至上等生活态度;从美学的视角去看待,审美教育必须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缓解或抵挡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力求让人成为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审美与美学研究的审美存在差异,两者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西方孕育了审美文化,其内涵也是从悲观主义现代化视角转变过来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悲观主义,但是依然没有将精英意识与理想原则抛弃。随着文化发展与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审美文化开始变得日趋复杂、多样,向大众文化上的转变更加明显。大众文化开始兴起,并引领着人们走向时尚,但是,人们无休止的欲求将文化意识追寻取代了,亟待解决文化伦理与审美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不断变换的时尚大潮中,伴随现代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流行,后现代标识图形和它所代言的品牌产品推动着审美时尚文化的演变,引领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革,呈现出风格多样、形式各异的审美心理趋向,具体表现为:标识图形的形象化;表现风格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大众化;重拾传统;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文化转型时期,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正处在激烈的变动之中。当前的审美文化与传统的审美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传统的审美强调的是对生活的超越,是一种远距离的观照,富有理想色彩;传统的审美教育强调的是净化升华灵魂的作用。而当代审美则强调美与生活的合流,认为美就在生活之中,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更注重审美的实用性。审美文化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审美化教育成为必然。当前的审美化教育要做的工作,一是要在认识上破除美在经典的惯性思维;二是在手段上充分利用大众文化中的优秀产品,发掘其积极意义;三是在培养目标上,塑造新型的有审美理想和审美素养的人而不是求圣。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消解崇高、消解理想,瓦解传统价值体系,扼杀文化个性和创造性;而文学典型作为作家对生活进行自觉的理性分析的结果,固守着理想和价值。当下的文学典型,正对大众文化审美维度上的异化进行着不懈的拯救。  相似文献   

6.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狂欢”表达了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认同,而“审美疲劳”则意味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抗拒。解读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狂欢”与“审美疲劳”,能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代感性文化并为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7.
如今的手机短信文学反映出生活化、去中心、无深度、消解崇高、解构经典的后现代审美倾向,这是现代人处于文化速食时代并患上孤独焦虑症的必然选择.它有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以俗文化为其本质内涵,但也不缺乏传统文学的主要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拓宽了人类对文学的审美设定.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所描绘的那种虚幻性的“世界图景”对大学审美文化构成严峻的挑战,具有精英文化品格的大学审美文化受到了大众文化世俗化浪潮的巨大影响,两种文化在“俗”与“雅”之间进行着较量。应该看到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大众文化”几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它以其传播媒介和话语系统的优势 ,以商业炒作和市场法则为动力 ,逐渐夺取了主流文化的地位 ,将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排挤到边缘 ,成为我国当今时代的文化主流 ,并对社会政治、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尤其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的冲击更为剧烈。因此 ,认真分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影响 ,并研究其对策 ,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影响1.大学生阅读倾向娱乐…  相似文献   

10.
罗鑫 《湘南学院学报》2016,(4):42-45,52
大众文化已然成为当今显学,然而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对大众文化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则对大众文化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本文依据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尤其是菲斯克对伯明翰文化研究的阐发,认为大众文化并非是大众盲目接受和消费统治阶层施予的文化工业产品所形成的,而是在对文化工业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不断对统治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进行"抵抗"和消融所创造出来一种符合大众日常生活语境和自身利益需求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以强势的姿态迅速占领着传统文化阵地,强烈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风俗、习惯、思维。壮欢传承了壮族人民优秀文化的传统民歌,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探究大众文化对壮欢文化的侵袭和影响,对确立壮欢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自20世纪末崛起以来,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毋庸置疑质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生活化趋势日益不符,迫切需要建构向日常生活回归的美学。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美学在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存在质疑和颠覆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价值,背离了传统审美文化。生活美学是在倡导现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其既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和价值立场。因此,构建现代生活美学,既须与传统审美文化有机结合,又要超越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进而升华出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显示出生活美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众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在传统与现代交汇、东方与西方兼容的文化语境中,当代大学生审美表现出与传统的偏离或背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审美品格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传媒提供给我们新的生活形式和生活内容的同时,也逐渐消弥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因此,大众传媒所承载的大众文化日益盛行,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它消解了传统审美的纯粹性,但媒介文化重构了当今大众生活的价值,解放了普通人的感性,而且它的流行性、形象性也多少带些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5.
数字游戏的发展是当代社会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与表征.数字游戏生活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数字游戏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备文化、商业和意识形态三重性质,是当代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数字游戏拓展社会文化创造和艺术鉴赏活动,促进文化繁荣和艺术普及.数字游戏丰富视觉文化形态,形成游戏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双向互动的文化空间.数字游戏既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又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机遇和平台.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与高教文化的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文化是指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以来,伴随着日渐繁荣的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性文化。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迅速占领着中国的文化市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呈三足鼎立之势,甚至逐渐取代了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的空间。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出现有其合理性,有其无法否认的积极价值。它是中国以往的政治文化或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也是从传统的审美文化创作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这大大推进了文化平民化的进程。如果说,大众文化更多地给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大众带来了接近文化的机会、亲近文化的可能的话,那么随着它长驱直入地进入高校,逐步占领高教文化的阵地,它给高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却几乎都是负面的,也可以说,二者在基本特征上是互不相容,甚至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传媒提供给我们新的生活形式和生活内容的同时,也逐渐消弥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因此,大众传媒所承载的大众文化日益盛行,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它消解了传统审美的纯粹性,但媒介文化重构了当今大众生活的价值,解放了普通人的感性,而且它的流行性、形象性也多少带些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对后现代主义本身,还是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人们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或者主张:苏珊.桑塔格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感性,安吉拉.默克罗比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历史时刻,弗里德里克.杰姆逊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尽管如此,被后现代主义耦合在一起的人,仍不失共通之处,即他们的认同于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交织与纠缠。为此,本文拟借助一系列大众文化文本,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力图证明后现代主义已然改变了人们赖以思考大众文化的理论与文化根基,旨在指出后现代时代的大众文化仅仅表示受众人青睐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审美文化以伦理政教为中心.中国审美文化从古代到近代旨在维护伦理政治的正统地位,表现出一种建立深度模式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在当今却被消解了,当代审美文化削平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时期文学一贯倡导的人文深度模式.当代审美文化又面临着重大的抉择,人们致力于以思与诗为现代人文精神的流布鼓与呼,这分明仍与中国人自古以来魂萦梦绕的中心问题和深度模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其合乎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24-26
大众文化是以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商业文化。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混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关系人类命运的原始命题,并经历代思想家的阐释形成了自己的生命力,建构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把大众文化批判和传统文化阐释结合起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