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奖品     
这是一节识字课。学生正在学习生字。“谁认识这个字?”一边说,年轻的女教师一边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叶”字。犹豫了一会儿,几个孩子终于举起了小手。老师请一位小男孩回答。男孩儿怯生生地回答:yie,树叶的叶。微笑如花般在老师脸上绽放。“棒极了!老师要奖励你。”孩子们都睁大眼睛盯着老师。老师从讲台上变戏法般拿出了她的奖品———一片火红的爬山虎叶子。男孩小心翼翼地接过那片叶子,打开文具盒放了进去。老师举起一把爬山虎叶子说:“同学们,这些都是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奖品。喜欢吗?”“喜欢!”“那就要加油哟!从现在起,咱们比比看,谁识…  相似文献   

2.
“谁认识这个字?”年轻的女老师一边说一边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叶”字。犹豫了一会儿,几个孩子终于举起了小手。老师请一位小男孩回答。男孩儿怯生生地回答:“yè,树叶的叶。”微笑如花般在老师脸上绽放“。棒极了!老师要奖励你。”孩子们都睁大眼睛盯着老师。老师从讲台上变戏法般拿出了奖品——一片火红的爬山虎叶子。男孩小心翼翼地接过那片叶子,打开文具盒放了进去。老师举起一把爬山虎叶子说“:同学们,这些都是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奖品,喜欢吗?“”喜欢!“”那就要加油哟!从现在起,咱们比比看,谁识字多,老师就把它奖励给谁。行吗?“”行!”…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儿歌导人,营造儿歌写作教学氛围 老师一边写“家”字一边读儿歌,然后一边写“家”,一边让学生跟读儿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叫学生写字。教师一边巡视,一边表扬某位同学的写字姿势端正,一边又摸着另一位同学的头说他的字有笔锋。突然,教室里响起了一个很天真、很响亮的声音:“老师,你走到我的身边,怎么不看我就表扬我?”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看见上课的老师脸红了。  相似文献   

5.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一边种地一边等兔子”谈起听一位老师教第七册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学结束时,老师问同学:《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一学生举手作答:……他应该一边种地一边等兔子。应该肯定,同学的回答,反映了一定的思维方式。但我们应明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一天,听某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谁能按顺序说出9的分与合?”老师话音刚落,小何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她的回答正确又完整,只是不太流利。老师微笑着请她坐下:“谁能说得更好些?”于是,坐在小何后面的小雅举手发言。“说得太棒了,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老师一边满意地夸奖,一边转身从讲台上取出一颗鲜红的五角星,顺手贴到了小何的额上。“老师,老师,贴错了!”旁边几位同学指手划脚地大叫起来。老师也发现自己错了,随即从小何的额上取下那颗红星,贴到小雅的额上。  相似文献   

8.
最近看了《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当老师面对自己的“遗像”》。说的是接手新班的赵老师刚跨进初二年级一间教室,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几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着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环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多个什么字?”当赵老师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一个叫王小虎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个“遗”字。“为什么呢?”赵老师追问。“因为赵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回答得好!”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  相似文献   

9.
谁会捡垃圾     
手工课上,孩子们一边做企鹅一边不停地问我:“老师,企鹅会飞吗?”“老师,企鹅生活在哪里?它吃什么呀?”我一边指导他们剪纸,一边耐心地回答着他们的提问,同时为孩子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0.
一、一字一句皆成语文——从揭题开篇说起 贾老师的语文课,没有热身,没有“预备起”,从课堂上和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开始,语文也就开始了。贾老师告诉学生:“3600多个常用汉字当中,有一个字是最容易写的,但要做好它是最不容易的。”贾老师一边说着,一边端端正正地板书“人”字。  相似文献   

11.
一、集中识字师:同学们,黑板上这些字,虽然是生字,但老师相信,有很多你们其实早就认识了。生:街上“永和豆浆店”的“浆”字就是这个“浆”。生:我们上数学课时用到过这个“尺”字。生:我在报上曾经看到过这个“廉”字。生:我们班“王雅莹”的“莹”就是这个“莹”。师:还有一些字,你们以前可能没有看到过,但是我相信通过预习,你们已经认识了,是吗?谁能当老师教大家?(学生踊跃上台模拟老师的口气带领大家读,老师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暗示“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抽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且鼓励“小老师”对“学生”的认读情…  相似文献   

12.
上课铃响了,老师手拿弹簧走进了教室。“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在幼儿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老师一边用力将弹簧拉长,一边问道:“现在弹簧发生了什么变化?”(变长了)“弹簧为什么能变长呢?”(是老师  相似文献   

13.
快乐与哀愁     
一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青年们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成了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青年们把老师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道:“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学生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二有个人郁郁…  相似文献   

14.
镜头一:有位老师上《敬礼!亲爱的老师》,在大谈教师是“园丁”、“红烛”、“工程师”之后,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地尊敬老师。在剩下的几分钟作业时间里,有位学生提议:“老师,教师节快到了,让大家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老师吧!”这位老师回答:“课堂上没有时间了,市场上精  相似文献   

15.
下课铃响了,我带着满意的微笑向教室外走去。突然,一个怯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高老师。”我扭过头,原来是被我昵称为“精豆子”的汪旭。“有事吗?”我一边问一边收住脚步往回走,可他看着我竟没回答,只是脸有些发红。我刚想再问,他忙摆手说:“没事了,老师。”声音仍是怯怯的。分明是在撒谎,看脸上那笑多不自然。这时,和他同座的晶开口了,“老师,汪旭是想跟您要他的那支红油笔。”  相似文献   

16.
一杯水……     
公开课前,执教老师端着一杯矿泉水,慢慢地,从三年级一班孩子的座位旁边走过。他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香’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杯子举了举,问:“哪位同学闻到了杯中水的味道?”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他再次走下讲台,端着杯子,从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的时候,而不是靠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事实正是这样,有位传记作家曾经讲过一件发人深省的事:一天深夜,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领导人卢瑟福走进工作室,见他的一个学生还伏身在工作台上。于是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那你白天在做什么呢?”’‘在工作。”“那你早上也在工作吗?””是的,教授,我早上也工作。”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略显得意地期待着老师的赞许。谁知卢瑟福迟疑一下后说道:“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  相似文献   

18.
胡凡良 《小学生》2009,(8):22-23
“书品即人品哦。”生词抄写课上,冠军老师背着手,一边在教室里巡视,一边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书写不仔细、不认真,肯定会出错的。”“老生常谈,听得耳朵都长茧了。”马小虎小声地嘀咕着。“习惯是很重要滴!”冠军老师朝马小虎望了望,向他走来。“马小虎,你写的‘未来’的‘未’字,潦草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19.
一堂小学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为什么会开?”A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B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D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突然,E孩子问了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老师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要知道老师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听到孩子们充满灵气的回答后,老师急中生智,把答案给改了。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惜放弃…  相似文献   

20.
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中小学语教学问题》一中列举过两个“短长教”的典型案例,一位老师把毛泽东的28字诗《为女民兵题照》讲了2小时,一位老师把“天安门”3个字安排了4课时,他称这样的老师为“放胖的天才”。今天,我们将结合教例探讨与之相对的问题——长短教,即用1课时左右完成篇幅在3000字以上章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