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府、州、县、司、卫的治所及乡镇里社兴办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兴起、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其间经历300余年,呈现出整体落后、阶段起伏、逐渐推进和官员创建等特点.该地区社学的部分特质主要是通过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社师选择和经费来源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社学的设立.不仅使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推动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巩固和加强对西南边疆傣族等地区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当地的文化教育,采取了“文教为先”的政策,如将入学习礼作为土司承袭的必要条件,积极设立和倡建义学,向新式教育转变等,使傣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在清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面貌也因此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发展和演变的历程看,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律有四:第一,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是多元一体教育;第二,教育的发展与政治和经济息息相关;第三,本地区的教育是由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条主线组成;第四,要抓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该地区教育发展具有历史悠久、政府重视、整体落后、阶段起伏、区域差距等特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留给人们的启示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是根本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引进优秀人才是重要措施;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是基本保障;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办学是必要措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核心。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既有与其他地区相同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探讨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特殊性,对解决教育公平发展问题有现实的意义。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历史、地理有着特殊性,导致欠账太多,对教育公平认识上的不够科学、单纯追求教育效率等给推进真正的教育公平带来了巨大的阻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现有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转变教育观念,抓住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时机,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是在社会中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的视角而言,法律有两种基本形式:国家制定法和习惯法。通过分析国家法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冲突、强化、消解、渗透、弱化等互动现象,发现两者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同积极作用及其整合之处。在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理想的法律制定与实施应当是在国家法与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及政府与民间之间找到某种妥协和合作,以此保护社会规范体系的完整和效力。双方应当克服各自的不足,相互利用支持,共同推动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王显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2):30-35
彝族古代地方政权的统治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之后全面终结,彝族地区社会文化结构全面改变,掌握彝族文字的布摩失去了政治依托回归民间,加上民族精英阶层文化意识的复兴,形成了清代彝文石刻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7.
面对性别、阶层、民族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出现的各种教育分层现象,多元文化教育基于公平和正义的立场,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通过总结分析相关的项目经验,此研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主体、实施内容、策略方法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局限于少数民族教育,而且应该在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教育和性别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世友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70-75,112
清朝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经营政策和措施,突出体现的是坚持“稳定第一”的治边传统,封建国家除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各朝通行的平叛统疆、区划调整和驿道整修等常规性方略外,还采取有针对土地侵权给予及时匡正和针对骄横土司进行集中改流的修正性策略。中央王朝通过一系列的常规加修正的经略政策,不仅实现了边疆一统的预期效果,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9.
面对性别、阶层、民族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出现的各种教育分层现象,多元文化教育基于公平和正义的立场,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通过总结分析相关的项目经验,此研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主体、实施内容、策略方法等进行了探讨,认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仅局限于少数民族教育,而且应该在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教育和性别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元朝时期的土司制度巩固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乌江流域的政治统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互通融。同时,通过屯田制度、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改善交通等举措,使乌江流域的农业得到了恢复,促进了该地区土地结构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教育系统发挥着系列基础教育功能:培养民族性格、传播基本的生存知识技能、民族成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种功能从根本上表现出与西南民族地区自然与人文生态相适应的一面,构成了区域内各民族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表现出相应的保守性。优化区域内校外教育系统基础教育功能应做到:拓展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之"基础"内涵、强化对正规学校教育资源的吸收、加强区域内社会教育系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勐罕镇中学为个案,通过对创业理想这一堂课的描述,讨论了傣族乡村学校教育存在的困境:学校教育使人远离自己的故乡,学校教育培养了很多文化边缘人,傣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云南民族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有251万,各地州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但还存在“两基”推进难度大,投入不足,教师队伍数量、质量不够,以及现代教育设备急缺等问题。应该加大投入力量,建立民族教育发展基金,促进云南民族地区一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社区教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社区教育意识不足,依托当地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对提高当地全民素质,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中后期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朝统治者重新调整了治理湘西苗疆的策略,采取了"以苗治苗"的民族政策,在湘西苗疆实施了"苗官制"。"苗官制"的诞生,冲击了苗族基层社会具有明显原始残余的传统组织制度,削弱了苗族社会宗族、亲族体系的合力,缓和了苗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湘西苗疆苗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马将军塞多留是第一个对西班牙地区的民族进行罗马化教育的人。他对当地民族的教育主要包括军事、文化两方面,他所推行的教育是以对罗马进行斗争为大背景的,他的教育活动是为军事和政治目的服务的。在客观上,他的教育使落后的西班牙民族首次接触到了罗马的先进文化.开启了当地罗马化的端倪,塞多留以古代罗马民族教育先行者的面貌永垂罗马史册。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是调和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此政策上曹魏秉承汉风,并有所发展,曹魏的社会保障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官民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主要通过社会优抚、赈济蠲免、政府赏赐、屯田政策的积极效果以及宗族互助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汪勇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46-49,7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活动,并非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教育活动。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诸多学者、专家却仍宣称我国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思想的教育,这不仅在思想理论上错误、实践中有害,而且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因而有必要从其产生的根源、危害及其消除等方面给予理论澄清,以利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力量。在后脱贫时代,探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现状有助于优化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民生功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欠协调、民族文化内生力量被忽略、民生改善主体性待提升等现实困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困境源于教育扶贫目标窄化、教育扶贫制度不健全、学校教育职能单一、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力。注重教育扶贫的民生价值取向,转变教育扶贫政策重心,优化学校教育类型结构,加强培养民族成员的文化主体性,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20.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ethnic Hungarian secondary students attending high schools in Romania in which Hungarian wa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Attitudes of participants toward ethnic and cultural groups were measured using a variation of the Bogardus (1933 Bogardus, Emory S. 1933. A Social Distance Scale. Sociology &; Social Research, 17: 265271.  [Google Scholar]) Scale of Social Distanc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predictions based on Allport's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Students reported a wide range of tolerance levels for majority and minority ethnic groups with which they were likely to have contact in Romania. However, the students reported little difference in tolerance levels for groups that are not a recognized part of the Romanian cultural landscape, such as people of Hispanic origin, and Native Americ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