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故事]康熙六年(1666)八月,他寓居京城时,拜访了吏部左侍郎孙承泽,孙氏为颇有名气的前辈史学家、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当时正谢客著书,对朱彝尊来访却热情接待,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一次,孙氏去朱彝尊在京下榻的住所回访,见屋内书架上摆满朱氏随带的《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赞叹不已,对人说:"吾见客长安者,务攀援驰逐,车尘蓬勃间,不废著述者,惟秀水朱十一人而已。",可见朱彝尊的藏书之多与知识的渊博。  相似文献   

2.
朱彝尊是清初著名学者、诗人、藏书家.他学识深邃,儒雅诙谐. 朱彝尊终生喜好读书,更有藏书之癖.他的曾祖父在明朝后期,曾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但到朱彝尊父亲时,家道已经败落.迫于生计,朱彝尊开始了游幕生涯.这一时期收入不多,但丝毫没影响他好书、藏书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明清易代鼎革之际,世局变动,战乱频仍,士子多通过咏史诗来言志托怀。传统儒士朱彝尊也是借此来抒发感时忧国的历史情怀的。咏史诗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别具特色的诗类,历代学者多有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就朱彝尊咏史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以期对清初诗坛大家朱彝尊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认。  相似文献   

4.
朱彝尊是清代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其早年创作唱和于江湖,康熙"博学鸿儒科"的征召给了朱彝尊出仕的机会。通过京师词坛的唱和,朱彝尊成功地把握住了朝廷对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指向和期许,通过对"雅正"词风的倡扬,加之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朱彝尊成为清康熙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明清易代鼎革之际,世局变动,战乱频仍,士子多通过咏史诗来言志托怀。传统儒士朱彝尊也是借此来抒发感时忧国的历史情怀的。咏史诗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别具特色的诗类,历代学者多有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就朱彝尊咏史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以期对清初诗坛大家朱彝尊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认。  相似文献   

6.
清初朱彝尊词的典范意义为清代词人无人能及,影响深远。作为模仿的典范,清代词人赵忻对朱彝尊《曝书亭词》的借鉴主要从体例、内容上的多元化风格特点方面,同时也在借鉴基础上体现其词作独特的写实性和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朱彝尊一生游遍大江南北,交游无数,曹溶是朱彝尊众多交游中对其影响较大的一位。由于家世渊源、政治原因以及共同的文学追求,使得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长达三十年的交游中,曹溶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学创作上都给予朱彝尊巨大的帮助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朱彝尊在明末清初,新旧鼎革之际,积极参加了抗清运动,他和顺治十八年的"通海案"中所涉及的反清复明人物交往密切,文章旨在细致描述朱彝尊和他们的交往情况,以揭示朱彝尊早期深刻的抗清意识,和由此对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易代之间,社会动荡不安,国破家亡,促使诗词染上时代色彩。词在"缘情"的同时"言志"得以凸显,所以朱彝尊的诗词在题材内容上具有相通性。本文将从对明亡的慨叹、对爱情的吟唱以及对山川景物的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朱彝尊诗词相通性,并分析朱彝尊诗词相通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朱彝尊的理学风雅合一论主要解决情理关系中的两个问题 ,其一是 :理学本身及理学家与吟咏情性的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二 :诗歌言情与伦理道德关系问题。朱彝尊认为理学和风雅之事并不矛盾对立 ,抒写性情也不妨害道德。朱彝尊的言情说的提出是在理学和经学之间的诗学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仝波 《阅读与鉴赏》2010,(3):5-5,12
在中国词史上,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明代高启的《沁园春·雁》和清代朱彝尊的《长亭怨慢·雁》同被称为咏雁名词三鼎足。其中,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又以其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2.
朱彝尊作为清初大儒,在经学、文学、目录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在诗文创作方面,他是与王士祯并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文创作和诗学思想备受研究者关注。朱彝尊自幼深受经学的陶养,然而,他的诗文理论、诗文创作与经学根基之间的密切关系尚无人论及。本文以朱彝尊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考察他的经学根基对他的诗文理论及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名人与书     
《辅导员》2009,(13):12-14
朱彝尊“晒书” 清代学者朱彝尊,有一天躺在荷花池旁,袒胸露肚地晒太阳,恰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碰见,问其原委。朱叹道:“我一肚皮书派不上用场,都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康熙回京后,招其面试,见他满腹经纶,便当场封了官。后来,人们在当年的荷花池旁筑了一个“晒字亭”,朱彝尊晒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了。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教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陈邦炎先生合撰的《清词名家论集》(下简称《论集》)于1996年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出版了。《论集》是叶教授1993年接受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关于词学主题研究计划中的“清名家词研究”的委托,邀请陈先生合作完成的。全书由8篇文稿和冠之于书首的“叶序”、书尾的“陈叙”构成。文稿大体依时间先后为次第:《评女词人徐灿及其拙政园词》(陈邦炎)、《评介陈维崧及其词论词作》(陈)、《谈淅西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叶嘉莹)、《从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作为一代大儒,十分重视道统体系;在古文领域,也有着鲜明的谱系思想。在经学和古文领域列出谱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朱彝尊的词学宗派观念,推动了浙西词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朱彝尊是清代名的金石学家,《曝书亭金石字跋尾》是他的主要的金石学作,他利用金石字与史籍相校勘,补正了史籍记载的阙略与讹误。  相似文献   

17.
六种广东地区清诗总集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地区的清诗总集编纂,成就既大又具有鲜明特点。其中尚存于世的需要研究,已经遗佚的也应当挖掘。兹就《峤雅·区怀瑞辑》、《岭南诗选·曹溶、朱彝尊辑》、《岭南诗选·屈大均辑》、《岭南诗纪·王隼辑》、《广州诗汇·陈恭尹辑》、《东莞诗集·蔡均辑》等六种总集略微钩沉,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朱彝尊(1629—1709)是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诗词都有较高的成就。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山祖,在清词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朱彝尊的词学活动,始于中年。他说:“予少日不喜作词,中年始为之,为之不已,且好之。”(《书东田词卷后》)他从事词学活动主要是从三十岁到五十六岁这段时期,即布衣时期的后期和仕途时期的前期。这段时期正是他精力最旺盛,在社会上的声望日益提高,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他自从对词学发生兴趣以后,用功极勤,一边广泛搜集前人的词集,精选词章,与友  相似文献   

19.
《全宋词》收录了两个同名词人姚述尧的词作。其实,第1442页收录的姚述尧,乃为姚瑴。将姚瑴误为姚述尧,始于朱彝尊,王梓材、陆心源至《全宋词》皆误从其说,二人之生平事迹亦屡被混杂。  相似文献   

20.
朱彝尊是浙西词开派宗主,清代词坛大家。他论词以醇雅为最高标准,醇雅是针对词的语言和风.格而言的。朱彝尊的经师身份、诗文理论,对这种词学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力求醇雅,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