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育,与谁共鸣?曾让学生作文,命题要求如下:钱钟书有《写在人生边上》,刘亮程有《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在18岁门槛上,请补充并写作",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学生填写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选自于刘亮程《风中的院门》,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是:对于作者所描述的38年的边疆生活,学生毫无类似的生活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其解读;他们怎样才能读懂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所蕴藏的含义?实际教学中不乏将文章的意旨直接指向学生的情形,但这  相似文献   

3.
怀念的证据     
近来,我有幸读了刘亮程先生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不由地想向内心发问: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哪儿甲少年时代,许多拥有记忆的东西早已消失不存,在物人皆非之后,我不希望更害怕出现像刘亮程说的那样: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相似文献   

4.
怀念的证据     
近来,我有幸读了刘亮程先生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不由地想向内心发问: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哪儿?少年时代,许多拥有记忆的东西早已消失不存,在物人皆非之后,我不希望更害怕出现像刘亮程说的那样: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相似文献   

5.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的一篇课文。文中主要描绘了作者曾经生活的那片土地上的生活,借助“故乡”具体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伤。本文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语句和内涵两两个方面阐述《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教学角度。  相似文献   

6.
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终结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阳牧村摘自《余光中诗选》)今生今世@余光中~~  相似文献   

7.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被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这其中呈现的对故乡的追忆和思索情怀不言而喻。自古而今,凡吟咏人与故乡之情的,无论是远离后的依恋不舍,还是痛失后的不尽伤痛,情感的痕迹相当明显,也易于理解。但观刘亮程的这篇《今生今世的证据》,笔者却略感不同,它已超越了不舍与伤痛,叩问到生命的本质,将人类对故土的情思上升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别解《今生今世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极具冲击力的散文,但其主旨人们理解不一。  相似文献   

9.
【文题展示】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她的作品《今世的五百次回眸》中这样写道:今生,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它是最美丽的归宿……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拔和广博,期  相似文献   

10.
正"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听了吴国锋老师在第二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开设的示范课《今生今世的证据》,首先想到的就是哲人庄子的这句话。吴老师用这节课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好课,要贴着文本"行走"。这堂课本色朴实,诱导自然,可圈可点处甚多。笔者结合散文文本的教学,谈谈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价值。一、紧扣文本,挖掘核心价值文以载道,道在文中。《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入选苏教版高中  相似文献   

11.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围绕家园之思,借助追忆、找寻故土的形式来叩问人类生命的本质,将故土之思上升到一个探寻生命存在的哲学命题高度。从哲学命题上来说,"存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本文即从"叩问生命的存在""废失家园的痛心"和"另一种存在"三个角度来解读《今生今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师:家园与故乡是我们精神情感的依托和归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家园与故乡的散——《今生今世的证据》。请问,什么是“证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罗颖 《湖南教育》2004,(15):16-16
一次,笔者教唱王祖皆先生创作的《小草》,正开个头,有的同学就无精打采,有的同学扮着怪模样,更有甚者向笔者提出:“老师,别唱什么《小草》了,太老土了,干脆唱《小芳》吧!”随即,“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响起,个别学生来了精神,自我陶醉地唱开了。如今的校园,优秀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作家刘亮程在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一语中的,说  相似文献   

15.
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聚焦课堂”研讨会上,三位名师同课异构刘亮程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将教学内容设置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哲理". 一、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 <今生今世的证据>语言富有哲理,内涵深刻而情感深沉.本文是教材中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的最后一篇,它有别于其他几篇思乡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对故乡的思念,也非简单地对"精神家园"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14年第9期《语文学习》刊登韩志柏老师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备课札记》(下简称《韩文》),说刘亮程的这篇文章在"诗意的语言里暧昧地隐藏着潜意识中的秘密",即用"曾经的苦难"来衬托"今天的成就",这一次"回家"带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炫耀,而证据的消失使这次"回家"变成了深深的遗憾……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韩文》说,这种炫耀、自矜的潜意识"遍布全文",而从头到尾能举出的例子却只有课文第7段这么一处:  相似文献   

18.
刘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写道,能证明他今生今世的证据有很多,有村庄里的草、土墙、房子、大地深处的大风、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一根拴牛的榆木桩、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还有童年、青年时的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这些是刘亮程过往生活存在的证据,也深深地影响着他后来的创作。我们过往的生活中也会有一些人、事、物以及特殊的感受和体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想北平》》和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都是诉说故乡情结的,但表达的感情和方式却不相同。一个以沟通式的叙谈写牵挂,一个以独白式的呓语写守望。本文分别从这两个理解来研读这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杨静 《文教资料》2014,(12):39-40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刘亮程的散文名篇,自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引起了不少学者和师生的广泛关注,作者试走近其人、其文,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