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研究学术网站的定性评价方法,探讨人工神经网络在网络资源评价指标的应用。方法:结合前期研究结果,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软件SNN处理原始矩阵数据,筛选优质网站,记录各指标的重要性(Rank)值。通过对原始调查表矩阵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此指标体系及权重评价调查表中的30个学术网站,并将网站的总得分与其对应PageRank值作相关分析。结果:通过SPSS对加权评分表中的矩阵数据作聚类分析,得出网络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多次运行SNN中的IPS,入选29个优质网络,记录了指标Rank值比例,即权重值。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应用本研究指标体系及权重评定网站所得总分与PageRank值相关性较好(r=0.569,P〈0.01)。结论:此指标体系可作为评价学术网络资源的定性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
SPSS聚类分析中数据无量纲化方法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韩胜娟 《科技广场》2008,(3):229-231
聚类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其在分析过程中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就是必不可少的。SPSS软件聚类分析菜单提供了四大类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不同处理方法的特点不同,适用的数据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对不同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用超效率DEA模型与聚类分析对江苏省人口发展效率进行动态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的双重差异驱动赋权法的科技成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瑛  李菲 《科学学研究》2016,(5):647-651
将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运用到"时序立体数据"中,将动态综合评价问题转换为静态的群体评价问题;为解决传统差异驱动赋权关于评价指标的敏感性问题,采用聚类分析先对专家分组有效减少实际专家人数,再运用双重差异驱动法对专家组赋权,最后得到24项科技成果的综合排名。实证研究表明:从整体差异出发的指标赋权方法和基于聚类分析的双重差异专家赋权法在综合评价中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以某科技专项基础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聚类分析和专家评价两种方法对科技专项的部分样本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并结合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模糊数学的发展简史,着重分析了模糊数学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包括采动影响下建筑物损害程度的模糊聚类分析、采空区灾害危险度的模糊综合评价、采矿方案的模糊优选、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矿山地质灾害分析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综采工作面参数系统多维灰色状态模型、岩石强度等级的模糊评价。并且介绍模糊数学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分别列举模糊数学优化理论与模型的建立、模糊聚类分析的一般步骤、综合评价模型及综合评级步骤。  相似文献   

7.
聚类分析是当前数据挖掘中研究的重点问题,能够将要素发展的趋势、本质以及规律等被揭示出来。现如今聚类分析研究还不够成熟,聚类分析的方法缺乏适应性。本文就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介绍Web数据挖掘的相关知识,探究聚类算法在Web数据挖掘中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的数据,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同时探讨了因素分析法对加权综合评价方法的替代技术。结果显示,中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用因素分析法替代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是可行的,必须分集团而非整齐划一地制定和实施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柯健  李超 《中国软科学》2005,(2):144-148
本文将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及DEA—最优分割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中,提供了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的新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作出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现状以及学者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现阶段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中存在的6个问题,并提出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简化指标体系;尝试建立非线性模型,增强计量的准确性;加强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并对时段数据进行评估;加强森林多种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缩小森林生态效益评估尺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标准;加强技术上的支持;建立科学的生态效益评价理论框架;加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研究等7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聚类DEA的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和聚类分析原理,提出基于DEA的聚类分析方法。以投入产出效率为基准,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通过C2R模型和C2GS2模型不断地寻找有效前沿面,确定规模有效点和技术有效点,进行聚类。聚类结果准确、可靠,是一种既科学又有效的分析方法。之后,利用基于DEA聚类分析方法对国防科技工业资源配置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刘芳  陈恭洋  李光来 《内江科技》2013,34(1):127+136
烃源岩评价符合模糊聚类分析需要的条件,本文简单介绍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并将之应用与烃源岩的评价,分析的结果表明了该方法能够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简要论述了开展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以及目前评价企业科技竞争力所采用的方法和模型。在分析不同评价方法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事实型数据的、开放性的中国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系统,并提出数据与评价体系的分层结构,为建立客观、公正、多维度的中国企业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绿色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而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和文献中的绿色创新能力高频指标为基础,根据绿色创新能力的内涵,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海选70个数据可观测的指标,通过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后,选取非参数统计方法的灰关联系数与spearman分析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既保证了指标之间信息不重复,又能显著影响评价结果,同时避免了现有研究忽略筛选方法使用条件就加以应用的弊端。以1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2016年指标数据为样本,筛选并构建了包含27个指标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验证了筛选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在电子商务网站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利用实时监测的数据,对63家国内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评价.在对评价结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各电子商务网站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源外包战略决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企业在实施外包战略中,对外包业务评价主观因素很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文章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外包战略决策模型,分别从企业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和组织能力三个指标,运用专利和销售收入两个变量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企业外包进行评价。通过以国内外汽车企业近五年的专利和销售收入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聚类分析作为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众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聚类结果解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对聚类结果的解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数值型数据聚类问题,提出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解释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因子分析具有的维数约简和指标含义高度抽象的能力,通过计算各类各因子得分的平均值,结合实际问题背景,对聚类结果进行恰当的阐释.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评价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24项测量指标反映我国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采用量表问卷的形式收集基础评价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构成样本的10个省份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进行综合评价排序,运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同时,在分析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区域差异性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战略思路,以及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融资环境、重视技术创新、改进产业组织和加强社会服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峰 《人天科学研究》2013,(11):132-134
以基于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管理框架为出发点,提出了数据组织过程中的数据质量评价模型和方法,包括数据质量维度、数据质量评价指标、数据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以及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等。该模块与方法对提高数据质量和加强数据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竞争力相关理论和传统零售业的竞争力研究,分析医药零售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明确医药零售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方法;采集安徽省医药零售和其他省市的数据,对安徽医药零售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描述;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计量方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安徽省医药零售业竞争力在全国20个主要省市中的定位和排名。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提升安徽省医药零售业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