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职于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的王少敏,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界的"草根教育家"。说他是"草根",是说他并非出自清华、北大等让人为之瞩目的高等大学的教授、博导的显赫身份;我们之所以尊称他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作  相似文献   

2.
罗毅教授是个地地道道的清华学者,有着严谨的作风。五年寒窗,十年执教,他和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清华是一个给人理想的地方,他的理想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他把自己的一切和他深爱的物理电子学联系在了一起。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罗毅教授凭着对自然科学浓厚  相似文献   

3.
李稻葵一直在不同的大学里学习工作,到现在整整二十年。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一个学生,他套用当年陈岱老的一句话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当学生"。 回北京是回家 回清华是寻根  相似文献   

4.
尽管"贵"为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在两个月前的清华校园,薛其坤还不是一个多么引人注意的角色。不止一个见过他的人表示,几乎听不懂这位中科院院士与别人随口说起的科研内容。而事实上,他即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4月9日,由他领导的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与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组成的团队宣布,  相似文献   

5.
与进俱进     
休学的博士生、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重新回到了清华继续学业,他希望明年拿到博士学位后能够去美国呆上两年时间。互联网的热潮让他在海中着实的体验了一把,上岸后他似乎领悟了许多。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变化,只是比以前要沉稳了许多。记得前年在清华创业园他的互联网实验室中采访他时,桌上摞  相似文献   

6.
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日,这一天通常也被称为"校友返校日"。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现代化综合性大学,清华已经走过整整一百年。海内外五万学子返回母校,两岸清华共庆百年华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诞生于民族耻辱之时的学堂,依靠几代清华人的努力,在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雨中成长起来了,在人民的养育和呵护中成长起来了,她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见证,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骄傲。百年清华也将踏上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7.
2010年,对第四军医大学来说是值得欢庆的一年。继2008年、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该校苗丹民、徐勇勇教授带领的团队再一次将此项奖收归囊下,成为我国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首个获取"三连冠"的军队院校。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日由清华校友总会指导,内江市政府与四川清华校友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清华校友"创意、创新、创业"大赛西南赛区初赛在我市举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晓浩出席活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先伟出席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9.
《华夏星火》2016,(2):20-21
2016年1月9日,"清华三农论坛2016"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三农论坛"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设立的年度论坛,一般于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召开.农研院于2011年底成立,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挂帅任院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等任副院长,云集了我国"三农"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农口"核心智囊.每年的"清华三农论坛"成为政策信号传递以及"三农"政策研讨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
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清华创业园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点"。作为清华创业园的第一家入园企业,慧点科技经过了六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从一个"十来个人,七八条枪"的小  相似文献   

11.
与胡平教授聊天,一说到高分子材料,总能够感受到他满满的热情。尽管已经71岁了,但这位老清华人一直牢记清华体育部老主任马约翰的名言:“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相似文献   

12.
叶企孙与中国现代声学 一、中国建筑声学的开始 叶企孙于1925年到清华任教,校方立即委托他研究清华最华丽庞大的著名建筑大礼堂听音不清的难题。于是叶企孙带领刚毕业的赵忠尧、施汝为等助教开始了建筑声学的研究,常在深夜进行测量研究。1927年叶企孙发表的《清华学校大礼堂之听音困难及其改  相似文献   

13.
风光入名校 (信息来源:北京晨报2005-07-25) 近日,记者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了解到,今年两校高考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北大共招收了全国47名"状元",清华共招收了全国33名"状元".除"状元"外,各省市高考的佼佼者也多花落这两家.黑龙江省理科前10名有8人进入北大,河北文科前20名全部进入北大,湖北省文科前30名有29人进入北大.浙江省理科前10名中的9人进入清华,江苏省理科前30名考生中的26名进入清华,福建理科前32名中的31名均被清华录取……  相似文献   

14.
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岁华诞。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现代化综合性大学,清华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作为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清华大学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兴业、治国精英。其中,尤以科技人才居多。新中国成立后,从清华毕业或曾在清华工作过的校友,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30人,工程院院士144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4人,以及无数默默奉献于清华人才耕耘前线的教授、专家,他们为祖国科技战线创造出优异成绩。值此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们有幸寻访到了刚刚参加完校庆活动归来的白新桂教授,探究这位1954级校友的悠悠清华学子情。  相似文献   

15.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大气磅礴的校歌道出了中国第一学府清华大学九十余年的积淀与骄傲。而现如今,在这"屹立中央"的学府周边又多了一份清华人的骄傲——"比剑桥科技园都漂亮"的、大力推动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换的、哺育众多民族高新技术企业的清华科技园。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年科技》2004,(12):12-15
1964年10月16日,是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如今40年过去了,但没有人会忘记这座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丰碑。 在这座历史丰碑上,铭刻着一大批清华人的名字。国家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还有一大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的清华校友。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之际,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几位中国核战线的清华人,他们是千千万万为中国核试验事业默默奉献的清华校友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任职清华国学院导师期间,完成著作并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中他首次确立"自然科学史"的地位,明确"自然科学史"与中国文化专史、学术思想史以及哲学史、史学史、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层级关系,沟通科学、技术与新史学的内在联系.在明清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初步梳理中国科学技术史,从社会、文化的意义上检讨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与现状.他力求通过促进科学文化传播,实现建构中国"学术社会"的理想.这构成其科学文化学术实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信息》2001,(9):17-18
清华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Tsinghua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Ltd.简称TIMC)是清华大学属下的专业投资机构,管理团队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知名教授和资深投资专家组成.清华兴业以"创造科技企业的价值和成长"为己任,致力于中国高科技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一家为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最有市场的科技项目寻找结果的土壤的知识型投资公司.蒋水冰现任清华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经理.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大学科技园是否能提升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一有争议的论题,对清华科技园中的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和海淀区及北京市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清华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多是由一批年轻、高学历的企业家创办的以应用技术研发为主的高技术企业,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其他中小企业相比,清华科技园的企业更善于利用科研机构的信息,研发层次更高,融资渠道更多,创新活动更活跃.  相似文献   

20.
1985年,刘湘军从湖南双峰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5年后,当他在海外学成回到清华时,已是一位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专家。一米八零的个头,潇洒自如的谈吐,坦诚、爽朗的笑声,成熟、稳重中透着朝气与活力,让人很难把他和整天埋头实验室和书堆里的学者联系在一起。 在清华学习的8年是刘湘军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日子。清华大学严谨务实的治学传统和热烈浓厚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