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清  韦宏  廖怡宁 《教育》2022,(9):67-69
数学运算能力是一种通过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算理和算法,准确地得出运算结果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式"一章的两个重要内容,它是初中生代数学习的基础,也是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着力点.而在"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  相似文献   

2.
1 教材分析1.1 主要内容概述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整式的加减  相似文献   

3.
1 教材分析 1.1主要内容概述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整式的加减运算是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也是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物理、化学及其他学科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整式加减—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这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整式加减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引入字母表示数,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整式加减为以后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做好准备.也为后面学习整式乘除、分式与根式等知识做好铺垫.为进一步研究恒等式变形及函数与方程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整式是最基本的代数式,而合并同类项却是整式加减的一个基础法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实际操作活动的浓厚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等特点,我认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归纳能力,培养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辩证思想及通过研究问题总结结论的归纳思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同类项概念,会合并同类项.  相似文献   

5.
<正>运算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可见运算能力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为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提供研究的思想方法.但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初中生的运算能力差、计算错误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教师将有理数运算的错误归结为粗心、马虎大意造成的.笔者通过  相似文献   

6.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是在学习了整式的有关概念之后的一节课。整式的加减是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的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渡,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整式加减的知识基础则是同类项的概念及同类项的合并,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从而把整式化简,所以本节课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初一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用字母表示数、同类项的概念之后,学习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运算,它是代数式一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去括号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两种运算结合在一起,学生容易在计算上出现错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整式的加减运算实际上就是利用去(添)括号、合并同类项法则进一步把多项式化简.在运算过程中,同学们总是易犯以下  相似文献   

9.
2要点剖析2.1基本概念表示数与字母的乘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2.2整式的乘除运算整式的运算包括整式的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其中整式加减运算的基础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实质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对于整式的乘除运算学生要做到: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是指导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编写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中笔者以青岛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七—九年级)为例,将教材编写的主要原则进行归纳介绍.1突出核心概念,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课标(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29页的例1、练一练及练习五1~5题。教材及学情分析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部分,而运算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之一,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该培养的数学素养。分数乘法是小学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项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  相似文献   

12.
1 教材分析1.1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用字母表示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书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整式的加减"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代数之名,可以说是由此而来.因此,用字母表示数既是从算术过渡到代数的桥梁,又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其意义,还要认识到字母可以与数一起参与运算,用数、字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的主要概念有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同类项等.整式的加减运算实质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这一章中的主要运算法则是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  相似文献   

14.
<正>一、对"数学运算"的理解1.数学运算的基础是运算对象,实质是运算法则的运用从小学学习数学以来,先接触的是数的计算,只要有计算就有法则.比如,加法法则中的"满十进一",减法法则中的不足借位,乘法法则中的"九九乘法口诀"等,都属于运算的法则,而这些运算的对象就是数.在初中学习了字母表示数(其实小学就有接触)后,对数学运算又有了新的认识,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版)》对此描述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即"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  相似文献   

15.
盛雪 《辽宁教育》2014,(11):62-64
正"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十个核心能力。"数感"是十个核心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计算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新增加了"运算能力"这个核心概念,这说明运算能力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背景下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刘柳 《考试周刊》2013,(20):70-71
<正>说课的内容: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合并同类项。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整式的加减是今后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而合并同类项既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学习整式的加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因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了五条"课程基本理念",并且对教材编写提出了"科学性、整体性、过程性、现实性、弹性和可读性"的具体建议.这些理念建议从宏观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是我们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总原则.本文以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为例,就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原则介绍如下:1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课标(2011年版)》针对"课程内容"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  相似文献   

19.
<正>《整式的乘除》是在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幂的概念、字母表示数、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加减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首先从幂的运算入手,逐步展开整式的乘除法运算;接下来从整式的乘法中提炼出两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即两个乘法公式;最后从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出发,引入因式分解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本章的学习中,除了学习有关知识以外,我们还要关注数学思想的理解掌握,同时还担负着增进、发展符号感的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学习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数学知识,而忽略深层的思想方法,教师要通过引导,把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揭示出来,达成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例如在七年级数学很重要的《整式的加减》内容中,整式加减由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两步完成,其中整式运算中的去括号法则,正好与有理数运算中的去括号法则完全相同,而掌握合并同类项不但需要掌握同类项的概念,而且要理解“合并”的含义,是指系数的合并.这样通过乘法分配律将整式的加减运算转化为同类项系数的加减运算,而合并同类项问题就化归为有理数的加减法,从而将整式的加减化归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